好词好句网

朝花夕拾名言今何在?当代人为何仍需它?

以下为您精选并分类了一些《朝花夕拾》中的经典名言,并附上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朝花夕拾名言今何在?当代人为何仍需它?-图1

关于童年与回忆

这类名言充满了对纯真童年的怀念和对逝去时光的感慨,情感真挚而温暖。

  1.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 出处:《小引》
    • 解读:这是《朝花夕拾》的开篇之语,奠定了全书怀旧的基调,鲁迅坦诚地指出,记忆中的故乡美食经过时间的发酵,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味道,成为一种精神上的“蛊惑”,是连接过去与现在、慰藉心灵的乡愁,它揭示了记忆的主观性和美化作用。
  2.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 出处:《阿长与<山海经>》
    • 解读:这是鲁迅在保姆长妈妈去世后,发自肺腑的祈祷,长妈妈虽然有许多缺点,但她对“我”的爱,特别是为“我”买来《山海经》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念,这句祈祷将长妈妈比作需要被大地母亲怀抱的孩子,充满了温情、敬意与悲悯,是全书最感人的句子之一。
  3. “家里的书,也常被我翻来翻去;只翻过几本,却早已熟识了,那时就种下了爱书的根。”

    • 出处:《<二十四孝图>》
    • 解读:这句话简短而有力,道出了早期阅读经历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它不仅是鲁迅个人爱书习惯的写照,也点明了知识和文化的启蒙往往始于不经意的接触和好奇,这种“根”会深深扎入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关于批判与反思

鲁迅先生并未沉溺于美好的回忆,他更借此反思社会、文化和人性的弊病,笔锋犀利,发人深省。

  1.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 出处:《五猖会》
    • 解读:在描述童年一次难得的“五猖会”(庙会)时,父亲突然要求“我”背诵《鉴略》,扫尽了“我”的兴致,这句看似平淡的“诧异”,实则是对旧式家庭教育扼杀儿童天性的无声控诉和深刻反思,充满了对儿童天性的同情。
  2. “他们所要的‘正人君子’之流,是未必肯出来的,也决不能出来的,只要看有人出来控诉,他就发怒,或怀疑,或冷笑,或轻蔑,或置之不理,而偏要想从脸上找出‘笑影’来,这种横竖是无聊的,还是让他去吧。”

    • 出处:《<狗·猫·鼠>》
    • 解读:这句话虽然是针对“正人君子”流言家们的,但体现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精神,他看透了那些虚伪、自诩高尚之人的本质,并表明了自己绝不妥协、绝不与他们为伍的坚定立场。
  3. **“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都被女人毁掉了,周是王者,也是圣贤的祖母,殷周事大难详,到战国时,女子的罪案就多了起来……”

    • 出处:《<二十四孝图>》
    • 解读:这是鲁迅对《二十四孝图》中“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的辛辣讽刺,他借古讽今,批判了这种将一切罪责推给女性的荒谬逻辑,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以及其背后荒诞、残忍的思想根源。

关于教育与成长

鲁迅先生通过回忆自己的求学经历,对教育制度、师生关系和个人成长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1.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的,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 出处:《藤野先生》
    • 解读:这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因匿名信和幻灯片事件而产生的深刻感悟,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当时日本部分学生狭隘民族主义的愤慨,更揭示了在国弱民贫的背景下,个人尊严和能力被轻易抹杀的悲哀,它促使鲁迅弃医从文,思考更深层次的国家与国民性问题。
  2.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然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了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出处:《藤野先生》
    • 解读:这是鲁迅对藤野先生最崇高的致敬,藤野先生严谨、正直、没有民族偏见的品格,成为了鲁迅一生奋斗的精神支柱,每当他在战斗中感到疲惫时,藤野先生的形象就会给他力量,激励他继续用笔作刀枪,与黑暗势力斗争,师生情谊在此升华为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
  3. “学堂的规矩,是向来如此的,不必说。”

    • 出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解读:这句话看似平淡的陈述,实则蕴含着对陈腐、僵化的教育制度的批判,它表现了儿童对不合理规则的本能反抗与无奈,也暗示了旧式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抑和束缚。

关于自然与生命

这些名言展现了鲁迅先生对自然万物的细腻观察和对生命力的赞美。

  1.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 出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解读:这是《朝花夕拾》中最富画面感和生命力的段落之一,鲁迅用一连串生动的动词和色彩,将百草园描绘成一个充满无限乐趣的自然王国,这不仅是对童年的怀念,更是对自由、奔放的生命力的热情赞颂,与后面三味书屋的沉闷压抑形成了鲜明对比。

希望这份精选的名言解读能帮助您更深入地领略《朝花夕拾》的魅力,这部作品就像一杯醇厚的茶,初品是童年的甘甜,回味则是人生的苦涩与深思。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