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与教育目的
这是张伯苓先生思想的核心,他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爱国爱群之公德”和“服务社会之能力”。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 解读:这句看似简单的话,是张伯苓先生一生信念的浓缩,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用创办南开学校的实际行动来践行,在南开校园里,这句话被刻在墙上,成为南开精神的起点和基石,它强调了一种最朴素、最根本的身份认同和爱国情怀,是南开人精神世界的“定盘星”。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 解读:这是张伯苓著名的“爱国三问”,他曾在多次演讲中向学生和同胞提出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直指人心:
- 身份认同:你是中国人吗?(确认身份)
- 情感归属:你爱中国吗?(激发情感)
- 责任担当:你愿意中国好吗?(付诸行动) 这“三问”超越了简单的口号,它引导人们将爱国从一种情感内化为一种责任和行动的自觉。
“教育一事,非独使学生读书习字而已,尤要在造成完全之人格。”
- 解读: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张伯苓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读书习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完全人格”,这个“完全人格”包括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科学精神和家国情怀等多个方面,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想的早期体现。
关于个人修养与品德
张伯苓先生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认为“立人”是“立国”的根本。
“人皆有爱,但爱之当节,爱之当理。”
- 解读:这句话谈论的是“爱”的智慧,他认为人都有爱,但这种爱需要有“节制”和“理性”,不能溺爱,不能滥爱,要将爱用在正确的地方,以理性和原则为指导,这既是对个人情感修养的要求,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提醒。
“诚”之一字,为南开精神之枢纽。”
- 解读:张伯苓将“诚”作为南开精神的核心。“诚”包括两个方面:
- 对内,真诚无欺:对自己要诚实,不自欺欺人。
- 对外,信守承诺:对他人要守信,言出必行。 他认为,只有具备“诚”的品格,才能建立信任,成就事业,担当起救国图存的重任。
关于实干与精神
张伯苓先生强调知行合一,反对空谈,注重培养坚韧不拔、脚踏实地的精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解读:这句话与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异曲同工,但张伯苓更早地提出了类似的思想,它强调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 教师的职责:是引导学生追求真理、探索真知。
- 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真实、正直、有担当的人。 这句话直指教育的本质,反对虚伪和形式主义。
“脚踏实地,不骛于虚声。”
- 解读:这是张伯苓对师生的具体要求,他告诫大家,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事,不要追求浮夸的虚名和空谈,南开学校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也体现了这种实干精神,强调“能”就是要有实际能力和作为。
“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 解读:这是南开精神的写照,张伯苓在创办南开的过程中历经重重困难,但他从不气馁,这句话鼓励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要更加奋发图强,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它是一种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
关于南开校训
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张伯苓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
允公允能
- 允公:“公”指公共、公平、公正,要求学生有“爱国爱群之公德”,心系国家和人民,有大公无私的精神。
- 允能:“能”指才能、能力,要求学生有“服务社会之能力”,掌握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 解读:“公”与“能”相辅相成,既有高尚的品德,又有卓越的能力,才能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才。
-
日新月异
- 解读:出自《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它要求南开人要与时俱进,不断革新,追求进步,不仅个人要每天进步,学校和国家也要不断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张伯苓先生的名言,无一不体现着他以教育救国的宏愿和对培养完全人格的追求,他的话语质朴有力,充满智慧,至今仍对中国的教育事业和青年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的核心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国是底色,公能是目标,诚信是根基,实干是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