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诗歌摇篮中班教案,诗歌摇篮中班教案反思

诗歌,是中华文明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深邃的意境,承载着千年的情感与智慧,对于中班幼儿而言,诗歌如同一座通往语言美与想象力的桥梁,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语言表达兴趣,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本教案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提供一个系统而有趣的诗歌教学框架,引导孩子们走进诗歌的缤纷世界。

诗歌摇篮中班教案,诗歌摇篮中班教案反思-图1

探寻诗歌的源头:从童谣到经典

幼儿诗歌教学,并非始于艰深的古诗,而是从他们最熟悉、最亲切的童谣和现代儿童诗入手,这些作品,往往没有明确且复杂的“出处”与“作者”,它们更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源于生活,贴近儿童心理。

耳熟能详的《小星星》:“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其旋律和歌词早已跨越国界,成为全球儿童的共同记忆,这类童谣的“创作背景”纯粹而简单——源于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对孩童纯真世界的描绘,目的是通过朗朗上口的节奏和重复的句式,给予孩子语言的启蒙和音乐的熏陶。

再如,中国传统的《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它生动地描绘了温馨的生活场景,其“出处”可追溯至民间口头传唱,在教学时,我们不必深究其具体作者,而应着重引导幼儿感受其传递的亲情温暖与节奏感。

当幼儿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后,可以适度引入简短、画面感强的古典诗句片段,如骆宾王七岁时所作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首诗的“出处”清晰,是初唐诗人骆宾王的少年佳作,其“创作背景”正是诗人幼时对白鹅戏水的细致观察,充满了童趣,这首诗非常适合中班幼儿,因为它所描绘的形象具体、动作鲜明,极易引发孩子的共鸣,向孩子们简要介绍这是一位古代小朋友看到大白鹅后写下的诗,能有效拉近他们与古典诗歌的距离。

解析诗歌的意蕴:感受语言之美

理解诗歌,对于幼儿来说,不在于逐字逐句的释义,而在于整体意境的感知和关键意象的把握。

以《咏鹅》为例,教学重点不应是“曲项”、“浮绿水”等词汇的机械解释,而是通过图片、视频或实物观察,让孩子们明白“弯着脖子”、“绿色的水”、“红色的脚掌”这些具体形象,从而在脑海中构建出一幅白鹅在水中悠然自得、活泼可爱的画面,诗歌的“使用手法”在这里变得直观——诗人运用了鲜明的色彩对比(白毛、绿水、红掌)和生动的动作描写(歌、浮、拨),使画面跃然纸上。

对于现代儿童诗,如圣野的《夏夜》:“荷叶圆圆,像个摇篮,摇着摇着,摇来一只小蜻蜓,把它当作机场。”这首诗的“使用方法”在于激发想象,教师可以引导孩子思考:荷叶还像什么?小蜻蜓把荷叶当作机场,那青蛙会把它当作什么?小鱼呢?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提问,鼓励孩子进行仿写或续编,发展其创造性思维。

创新教学方法:让诗歌“活”起来

将诗歌教学融入多样化的活动中,才能使其真正成为滋养幼儿心灵的“摇篮”。

  1. 情境渲染法:利用多媒体创设诗歌意境,学习关于春天的诗歌时,播放春风、鸟鸣、流水的声音,展示春花、绿草的图片,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再吟诵诗歌,感受会更加深刻。
  2. 游戏浸润法:将诗歌学习游戏化,将《拍手歌》等节奏感强的童谣与肢体动作结合,一边念一边做动作;或者玩“诗歌接龙”游戏,老师说上句,孩子接下句,在游戏中巩固记忆。
  3. 艺术融合法:鼓励孩子用画笔描绘出诗歌中的场景,学了《咏鹅》,就让孩子画一画白鹅戏水;听了关于月亮的诗歌,就画一幅心中的月亮图,将语言艺术转化为视觉艺术,是内化诗歌意境的绝佳途径。
  4. 生活链接法: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发现诗歌,下雨时,一起念诵和雨滴有关的儿歌;看到落叶,一起回忆描写秋天的诗句,让诗歌与孩子的真实体验产生连接,使其成为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5. 诵读表演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诵、分组对诵、简单的诗歌表演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语感和表现力,为他们准备一些小道具、头饰,让他们在扮演中更好地理解诗歌角色和情感。

构建家庭诗歌环境

诗歌教育不应止于课堂,鼓励家长在家中营造诵读诗歌的氛围,可以选择固定的“诗歌时间”,如睡前十分钟,与孩子共读一首优美的童谣或小诗,家长应以欣赏和鼓励的态度,倾听孩子的童言稚语,甚至记录下他们偶然迸发的、充满诗意的话语,那将是属于家庭的最珍贵的诗篇。

诗歌之于幼儿,其价值远超于知识的传授,它是对语言敏感期的精准滋养,是对想象力的有力撬动,更是对审美能力的早期奠基,在诗歌的“摇篮”里,我们播下的是一颗颗热爱母语、感知美好的种子,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使命不在于要求孩子理解多少首诗的深意,背诵多少首诗的全文,而在于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对韵律、对语言、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引导他们用清澈的眼睛去发现“白毛浮绿水”的色彩,用纯净的心灵去感受“摇到外婆桥”的温情,当诗歌的韵律与孩童的心跳同频共振,我们便见证了最动人的教育诗篇。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