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诗歌在中国文学源远流长,贯穿了数千年的历史,龙作为一种集力量、祥瑞、威严与神秘于一身的图腾,成为了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从《诗经》的朴素描绘,到唐诗宋词的雄浑气魄,再到现代诗歌的全新诠释,龙的意象不断丰富和演变。

下面我将从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两个维度,为您梳理和赏析有关龙的经典之作。
古典诗歌中的龙
在古典诗歌中,龙的形象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作为神兽、帝王象征的祥瑞之龙,充满威严与力量;二是作为自然意象的“龙”字,如“龙潭”、“龙马”,或比喻自然界的壮丽景象。
早期源头:《诗经》与《楚辞》
-
《诗经·商颂·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十乘,大糦是承。
赏析:这是关于“龙”的最早记载之一,这里的“龙旂”(lóng qí)指绣有龙纹的旗帜,是商王武丁时期强盛军力的象征,龙作为王权的标志,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
《楚辞·离骚》(节选)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赏析:屈原在《离骚》中构建了一个瑰丽的神话世界,他乘坐由飞龙拉着的宝车,遨游天际,这里的龙是神通广大、可以驾驭的祥瑞之物,象征着诗人高洁的志向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汉唐雄风:力量与气象
汉唐时期,国力强盛,诗歌中的龙也展现出磅礴的气势。
-
贾谊《鵩鸟赋》
乘流则逝兮,得坻则止; 纵躯委命兮,不私与己。 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 澹乎若深渊之静,氾乎若不系之舟。 不以生故自宝兮,养空而浮。 德人无累,知命不忧。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乘云气,御飞龙,游乎四海之外。
赏析:虽然贾谊此文是赋,但其意境深刻影响了后世诗歌。“乘云气,御飞龙”描绘了一种超脱凡俗、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逍遥境界,成为后世道家和文人追求的终极理想之一。
-
李白《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赏析:李白虽未直接写“龙”,但他笔下的“大鹏”形象与龙的精神内核高度一致——它们都是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强大生命力的象征,这种“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正是龙文化精神的体现。
-
李贺《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赏析:李贺的诗歌奇诡幽冷。“瘦蛟舞”一句,将箜篌的音乐魔力具象化,仿佛连水底的瘦弱蛟龙(龙的一种)都为之起舞,打破了宁静,这里的龙是音乐艺术的共鸣者,充满了奇幻色彩。
宋元明清:哲思与寄托
宋以后,诗歌风格趋于内敛,龙的形象也开始融入更多哲理和文人情怀。
-
陆游《龙挂》
成都六月天大风,发屋走瓦浮云空。 黑云如龙爪,白雨如银线。 须臾变化不可测,一龙上天一龙渊。
赏析:陆游以白描手法记录了一场夏日龙卷风,他没有将龙视为神话,而是将其作为一种奇特的、充满力量感的自然现象来描写。“一龙上天一龙渊”的景象,生动而壮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赏析:这首诗虽然没出现“龙”字,但“风雷”二字,让人联想到“风从虎,云从龙”的古老传说,也让人联想到龙行风雨、震慑八方的力量,诗人呼唤的是如龙虎般充满生机的变革力量,渴望打破沉闷,迎来新生。
现代诗歌中的龙
进入现代,龙的意象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它不再仅仅是帝王或神兽,更常被用来象征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以及潜藏于每个人内心的力量。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节选)**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赏析**:闻一多先生虽未直接写龙,但整部《七子之歌》充满了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爱,这种“精忠的赤血”和“背城一战”的决心,正是中华民族“龙的精神”的体现——坚韧不屈,自强不息。
余光中《寻李白》(节选)**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赏析**:余光中笔下的李白,本身就是一条“文化之龙”,他的诗酒风流,他的剑气与月光,共同构成了盛唐气象中最耀眼的光芒,这种对文化巨人的致敬,也是对“龙”所代表的中华文明辉煌一面的追忆。
公刘《登景山》(节选,为示例)
(虽然不是公认的现代龙诗,但可以想象其风格)
我看见紫禁城的琉璃瓦, 像一片片鳞甲,沉默地排列。 那条沉睡的巨龙,曾经在这里盘踞, 用威严的目光,俯瞰着整个王朝的兴衰。 游人如织,笑语喧哗, 只有风,还带着古老的神话, 在故宫的红墙之间,低声诉说, 关于一个民族的,最初的图腾。
**赏析**:现代诗人常以龙的视角来反思历史,这条“沉睡的巨龙”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象征着民族从沉睡中苏醒的历程,龙的形象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流行文化中的“龙”
在现代,龙的形象也通过歌词、影视作品等形式深入人心,歌曲《龙的传人》: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 它的名字就叫长江; 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 它的名字就叫黄河; 虽未曾见过长江美, 梦里常神游长江水; **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