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是一个充满诗意和复杂情感的意象,它既是连绵不绝的阴雨,也是万物生长的滋养;既是令人烦躁的潮湿,也是文人墨客笔下最富情韵的风景。

以下为您整理了关于梅雨的诗歌,分为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两个部分,并附上赏析,希望能带您领略梅雨的多重魅力。
古典诗词中的梅雨
古典诗词中的梅雨,意境深远,或写其缠绵,或抒其愁绪,或咏其生机。
《约客》【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赏析】 这首诗堪称描写梅雨意境的千古绝唱,诗人用极其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夏夜图。
- “家家雨”:描绘出梅雨时节无处不在的雨,范围之广,渲染出一种潮湿、闷热的氛围。
- “处处蛙”:雨声蛙鸣交织,更添夏夜的生机与喧闹,也反衬出室内的宁静与诗人的等待。
- 后两句:将焦点转向人物,友人久候不至,诗人在百无聊赖中,下意识地敲着棋子,灯芯结出了“灯花”(古时认为灯花是吉兆,也暗示时间之长),一个“闲”字,看似轻松,实则蕴含着一丝淡淡的失落与焦灼,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情景交融,将梅雨的缠绵与人的等待刻画得淋漓尽致。
《梅雨》【宋】陆游
千峰故里踏藤去, 五月临皋看麦秋。 泥淖污人飞燕语, 雨昏卧对一窗愁。
【赏析】 陆游的这首诗更侧重于抒发梅雨带来的愁绪。
- “泥淖污人”:直接点出梅雨带来的不便,道路泥泞,令人不快。
- “飞燕语”:在阴沉的天气里,连燕子的叫声都显得聒噪,更添烦躁。
- “雨昏卧对一窗愁”:这是全诗的诗眼,在昏暗的雨中,诗人只能卧床,面对着窗外的愁云惨雾,内心的孤寂与愁闷与这梅雨的天气融为一体,这里的“愁”既是天气之愁,也是人生之愁。
《江南梅雨》【宋】范成大
梅雨暄薰五月寒, 处处田畴水漫漙。 秧针未插青秧短, 田水高于岸上滩。
【赏析】 范成大作为田园诗人,他的梅雨诗充满了生活气息。
- “暄薰五月寒”:准确地抓住了梅雨的特点——天气闷热(暜薰),却又带着一丝凉意(寒),体感非常不舒服。
- “水漫漙”:生动地描绘出雨水积满田野的景象。
- 后两句:聚焦于农事,梅雨既是灾害(水患),也是农作物的生命之源,诗中描绘了秧苗初插、田水高涨的景象,反映了梅雨对农耕的深刻影响,既有对自然的无奈,也有对丰收的期盼。
现代诗歌中的梅雨
现代诗歌中的梅雨,更多地融入了现代人的情感、思绪和都市生活,意象更加丰富多变。
《梅雨》【现代】余光中
一千只雨燕啄着黄昏, 一千只雨剪着屋檐, 一千只喙在啄着黄昏, 一千只翅在剪着屋檐。
一千次春雷在云层里翻身, 一千次夏雨在窗玻璃上迷路。
你说你听见雨声,那是我的脉搏, 在滴答,在滴答,在滴答…… 滴答成一张潮湿的网, 网住了整个江南, 网住了我, 也网住了你。
【赏析】 余光中的诗歌充满了音乐感和画面感。
- “一千只”的重复:用夸张的手法,极言雨燕之多、雨声之密、雨势之连绵不绝,营造出一种铺天盖地的听觉和视觉冲击。
- “春雷翻身”、“夏雨迷路”:赋予自然现象以生命和动感,充满了想象力和童趣。
- “我的脉搏”:将外在的雨声与内心的心跳联系起来,物我合一,表达了在梅雨季节中,诗人内心那份挥之不去的、关于思念和情感的悸动。
- “潮湿的网”:这是非常经典的现代意象,梅雨不再仅仅是天气,而是一种无形的、将人困住的、充满思念和愁绪的氛围,精准地捕捉了现代人面对梅雨时那种既温柔又窒息的复杂情感。
《雨巷》【现代】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全诗略)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飘过像梦一般地 凄婉迷茫的姑娘。
【赏析】 虽然《雨巷》没有直接点出“梅雨”,但它所描绘的“悠长、寂寥的雨巷”与梅雨的意境完美契合。
- “雨巷”:本身就是梅雨季节最具代表性的场景。
- “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核心意象,将梅雨的潮湿、忧郁与少女的愁怨融为一体,梅雨是背景,是氛围,是催生和承载这份“惆怅”的温床。
- “哀曲”、“凄婉迷茫”:这些词语精准地定义了梅雨在现代诗中的情感基调——一种朦胧、优美而又带着淡淡忧伤的美感。
关于梅雨的诗歌意象总结
无论是古典还是现代,梅雨在诗歌中常常承载着以下几种核心意象:
- 缠绵与等待:如《约客》中的雨声蛙鸣,衬托出漫长的等待。
- 愁绪与孤寂:如陆游的“一窗愁”,将内心的情感投射到阴郁的天气中。
- 生机与希望:如范成大的田园诗,梅雨是万物生长的乳汁,关乎农事与丰收。
- 迷惘与思念:如余光中和戴望舒的诗作,梅雨如一张网,困住了人的思绪,勾起了深藏心底的情感。
- 时间的流逝:连绵不绝的雨,本身就是一种时间的度量,让人感到岁月的漫长与无情。
梅雨是一个极富张力的文学意象,它既是具体的天气现象,也是情感的载体和象征,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它呈现出千变万化的面貌,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