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智慧(强调礼法与秩序)
这些名言多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法家思想,强调法律、规矩对社会和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性。

-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 出处:《孟子·离娄上》
- 释义:不用圆规和曲尺,就没办法画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比喻任何事情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和标准,社会也需要法律和规矩来维持秩序。
-
“法者,治之端也。”
- 出处:《荀子·君道》
- 释义: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开端和根本,强调了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 出处:《韩非子·有度》
- 释义:一个国家没有永远强大或永远弱小之分,关键在于执行法律的人,执法者如果强大,国家就会强大;执法者如果软弱,国家就会衰弱,这深刻地指出了执法者的责任与国家兴衰的关系。
-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
- 出处:(宋)苏轼《谢府户启》
- 释义:只要法律能够得到严格执行,社会风气和纪律自然会走上正轨,强调了法律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对社会风气的引领作用。
-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出处:《论语·子路》
- 释义:自己行事有知耻之心,出使各国能不辜负君王的使命,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士”,这句话虽然不直接提“法”,但“有耻之心”是内心遵守道德和规则的前提,是守法的基础。
近代思想(强调权利与义务)
这些名言多来自近现代思想家,更侧重于法律保障权利、规定义务的平等性。
-
“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
- 出处:(美)亨利·梭罗
- 释义:法律是社会公认的、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而内在的道德修养,则是在法律之上更高层次的行为准则,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规范人的行为。
-
“法律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
- 出处:(意)彼得拉夫斯基
- 释义:法律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根植于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大众的共同利益与需求,这解释了法律的本质和来源。
-
“法律如果推不开特权的门,也一定跨不了人民的坎。”
- 释义:这句现代名言非常精辟,它指出法律的公正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既要能约束和制裁特权,也要能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一个公正的法律体系,必须对所有人平等适用。
现代箴言(强调法治精神)
这些名言更通俗易懂,常用于普法宣传,强调法治的核心精神。
-
“法治意味着,政府除非明确地被授权,否则不能 acting(行动);它的行动必须符合已经颁布的、众所周知的法律。”
- 出处:(英)A.V.戴雪
- 释义:这是对“法治”的经典定义之一,强调了政府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即“法无授权不可为”,且所有行为都要于法有据。
-
“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 释义:这是我国宪法中确立的基本原则,简洁明了地指出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是公民尊纪守法的根本准则。
-
“奉公守法,廉洁自律。”
- 释义:这是对公职人员的基本要求,但也适用于所有公民,意思是:遵守国家法令,清正廉洁,自我约束。
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这些短句易于记忆和传播,适合在日常生活中作为行为准则。
-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 释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全面概括了法治的四个关键环节,是法治精神的集中体现。
-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释义:这是法治的核心原则之一,强调任何组织和个人,无论地位高低、财富多少,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承担平等的法律责任。
-
“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
- 释义:内心要有所敬畏,说话要有所顾忌,行为要有所底线,这里的“畏”和“止”,很大程度上就是对法律和纪律的敬畏与遵守。
-
“纪律是约束,更是保护;法律是红线,更是底线。”
- 释义:这句现代解释非常到位,它改变了人们将纪律和法律视为“束缚”的传统观念,而是指出它们其实是在保护我们免受伤害,并为我们划定了安全行为的边界。
希望这些名言能对您有所帮助!它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尊纪守法的重要性,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现代社会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