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诗歌鉴赏写景手法,2025最新考点有哪些?

核心概念:为什么诗歌要写景?

在鉴赏之前,首先要明白诗人写景的目的:

诗歌鉴赏写景手法,2025最新考点有哪些?-图1

  1. 营造意境:通过景物描写,构建一个特定的艺术氛围,如雄浑、悲凉、恬静、幽远等。
  2. 抒发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是情的载体,诗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于景物之中,做到情景交融。
  3. 烘托人物:用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情、性格或身份。
  4. 交代背景: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5. 暗示主旨: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达诗歌的主题思想。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具体手法,就能更好地把握诗人的意图。


诗歌鉴赏常见写景手法详解

常见的修辞手法

这是最基础也最需要掌握的一类,它们能让景物描写更生动、形象。

手法 定义 作用与效果 经典诗句
比喻 用本质不同的事物作比,使事物更形象、生动。 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奇绝,增强画面感。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
将“孤烟”比作“直”,将“落日”比作“圆”,以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勾勒出边塞雄浑壮阔的景象。
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情感或动作。 使景物鲜活起来,富有灵性,更能传达诗人的情感,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
花也为之“溅泪”,鸟也为之“惊心”,将诗人因时局动荡、家人离别而悲伤的心情,通过花鸟拟人化地表达出来,情与景融为一体。
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强化诗人的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
用“三千丈”夸张地形容白发,将无形的“愁”有形化、量化,极言愁绪之深重。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使被描写的事物特征更加突出,形成鲜明反差,增强表现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
将权贵豪门穷奢极欲的“酒肉臭”与贫民百姓饥寒交迫的“冻死骨”进行尖锐对比,深刻揭露了社会的不公。
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使语言更简洁、含蓄、形象,引发读者联想。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
“绿”代指绿叶,“红”代指红花,“肥”形容雨后叶子的茂盛,“瘦”形容春花的凋零,含蓄而生动地描绘了暮春之景。
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形式整齐,结构对称,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凝练概括,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和形式美。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
色彩(黄、翠、白、青)、动态(鸣、上)、数量(两个、一行)对仗工整,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画卷。

常见的表现手法

这类手法侧重于景物描写的组织和构思方式。

手法 定义 作用与效果 经典诗句
动静结合 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 以动衬静,使静景更幽静;或以静衬动,使动景更生动,画面富有层次感和感染力。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明月”是静景,“清泉”是动景,皎洁的月光静静地洒在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石上潺潺流淌,一静一动,和谐统一,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意境。
虚实结合 把眼前存在的实景(有形之景)和想象中的虚景(无形之景、回忆、未来之景等)结合起来。 丰富诗歌的意境,拓展诗歌的想象空间,使内容更充实,情感表达更深刻。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前两句是“实写”(独在异乡),后两句是“虚写”(想象家乡兄弟登高的情景),由实入虚,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委婉深沉。
白描 用最简练、最朴素、不加渲染的笔墨,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勾勒出事物形象。 语言质朴,真实感强,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
没有任何修饰,只是罗列了六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但六个意象组合在一起,便生动地描绘出早行时凄清冷寂的景象。
多感官结合 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个角度进行景物描写。 让读者如临其境,全方位地感受景物的特点,增强诗歌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杜牧)
视觉(绿、红、水村、山郭、酒旗)、听觉(莺啼)、触觉(风)相结合,描绘出一有声有色的江南春景。
移步换景 观察点不断移动,所描写的景物也随之变化。 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使景物描写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具有空间感和流动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
从不同角度(横、侧、远、近、高、低)观察庐山,看到的景象各不相同,写出了庐山千姿百态的景象。
色彩渲染 通过描绘景物丰富的色彩,来营造氛围,烘托情感。 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能鲜明地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
用“红胜火”的“江花”和“绿如蓝”的“江水”,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春日江南的明艳与生机。

常见的抒情方式(与写景密切相关)

写景最终是为了抒情,理解抒情方式是解读景物背后情感的关键。

手法 定义 作用与效果 经典诗句
借景抒情 / 寓情于景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写,将主观情感融入其中,情景交融,难以分割。 情感表达含蓄蕴藉,耐人寻味,是古典诗歌最常用的抒情方式。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
诗中不见“愁”字,但通过“孤帆远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有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的景象,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
乐景衬哀情 / 哀景衬乐情 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悲伤的情感,或用萧瑟的景物来反衬欢乐的情感。 形成强烈的情感反差,使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加突出和深刻。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
离家时“杨柳依依”的春景是乐景,反衬出离别的不舍;归来时“雨雪霏霏”的冬景是哀景,反衬出内心的悲凉。

**鉴赏写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