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教育的百花园中,诗歌如同一只只翩翩起舞的彩蝶,以其优美的韵律和充满想象力的画面,引领孩子们进入一个纯真而美好的世界,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如何引导孩子们欣赏并喜爱上这些短小精悍的文字,是一项充满艺术性的工作,我们将一同探讨幼儿园诗歌教学的思路与方法,旨在帮助孩子们叩响诗歌艺术的大门。

探寻诗歌的源头:作者与背景的温情解读
每一首优秀的幼儿诗歌,都源于创作者对童心的深刻洞察与温情守护,在进行教学前,教师自身需要对诗歌的“前世今生”有充分的了解,这不仅指知道作者的名字,更要理解作者创作的初衷与心境。
当我们带领孩子们诵读经典诗歌《小小的船》时,我们了解到作者叶圣陶先生作为一代教育家和文学家,始终怀揣着对儿童的无限关爱,他笔下的“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正是站在儿童的视角,将遥远的月牙儿拉近,变成了可以嬉戏的玩具,这种创作背景的引入,并非要向幼儿灌输复杂的文学史,而是为了让教师自身能带着更饱满的情感去演绎,将诗歌中蕴含的童趣与温暖精准地传递给孩子,教师可以通过一句简单的导语:“有一位非常喜欢小朋友的爷爷,他望着天上的月亮,想到了一个特别好玩的东西……”,瞬间拉近诗歌与孩子的距离。
品味诗歌的意蕴:语言与意象的巧妙解析
幼儿诗歌的魅力在于其浅显易懂的语言和生动鲜明的意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孩子发现诗歌语言的音乐美和图画美。
- 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和押韵上,如诗歌《春雨》,“滴答,滴答,下小雨啦……”答”、“啦”等字的运用,形成了轻快的节奏和悦耳的韵脚,模拟了雨滴落下的声音,教师可以通过有节奏的拍手、轻敲乐器等方式,让孩子们用身体去感受这种韵律,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身体律动。
- 图画美:诗歌通过文字构建画面,金波的《蝴蝶飞》中写道:“追,追,蝴蝶飞,飞远啦,不见啦,飞过竹篱笆,变成一朵花。”短短几句,勾勒出一幅孩童追逐蝴蝶的动态画面,充满了色彩感和空间感,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们闭上眼睛,聆听诗歌,在脑海中“放映”这部小电影,并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自己想象的画面描绘出来,实现语言与图像的通感教学。
创新教学方法:情境与游戏的深度融合
对于认知水平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而言,枯燥的讲解是诗歌教学的大忌,将诗歌融入具体的情境和有趣的游戏,是点燃孩子学习热情的关键。
- 情境创设法:利用多媒体、道具、音乐和教师的语言,为诗歌营造一个立体的学习环境,教学《小池塘》时,可以在教室一角布置出水草、荷花的景象,播放潺潺的流水声和蛙鸣,教师身着轻松的服装,用柔和的语调朗诵,让孩子们仿佛置身于夏日的池塘边,亲眼看见“白云倒映在池塘里,像一群白鹅”的奇妙景象。
- 游戏体验法: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可以将诗歌内容编成律动操,如学习《两只小鸟》时,让孩子们将手藏在背后,根据歌词适时伸出手指扮演小鸟;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让孩子们分别扮演诗歌中的“风”、“种子”、“小草”等,通过动作来表现诗歌情节的发展,这种身体力行的参与,能让孩子们更深切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 艺术融合法:鼓励孩子们将诗歌“唱出来”、“画出来”、“演出来”,为熟悉的诗歌旋律配上简单的曲调进行歌唱;根据诗歌意境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以小组为单位,将诗歌故事用戏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这种多感官通道的刺激,能够极大地丰富幼儿对诗歌的感知和记忆。
关注个体差异:欣赏与创造的阶梯式引导
在诗歌教学中,要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感受力和表达方式,初始阶段,应以激发兴趣和培养欣赏能力为主,不要求孩子对诗歌意义有统一、深刻的理解,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听到诗歌后最先想到的颜色、事物或感觉,无论其答案多么天马行空,都应给予积极的肯定。
当孩子积累了一定的诗歌经验后,可以适时地引导他们进行初步的仿编与创作,可以从简单的填空开始,如“天上的太阳是红红的,苹果是红红的,__也是红红的。”逐步过渡到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简单的词语接龙或句子创作,这个过程重点在于保护孩子的表达欲望,呵护他们珍贵的想象力,而非追求语句的工整与华丽。
诗歌教学在幼儿园阶段,其核心价值不在于传授了多少文学知识,而在于是否在孩子的心田播下了一颗热爱语言、感受美好的种子,作为一名引导者,我们需要用温暖的心去解读,用巧妙的方法去呈现,用无限的耐心去等待,当孩子们的眼睛因为一首诗而闪闪发光,当他们的嘴角随着韵律不自觉地上扬,便是诗歌教育最动人的成功,让我们共同努力,使诗歌成为陪伴孩子童年成长的甜美泉源,滋养他们未来漫长的人生旅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