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文学的花园里,有一种特别纯净的花朵,那就是为低年级孩子创作的友谊诗歌,这些作品语言浅白、情感真挚,像清晨的露珠般晶莹剔透,成为孩子们认识情感世界的启蒙读物。

我国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好朋友》就是这类诗歌的典范:“我有一双小手,能拉许多朋友,你帮我系鞋带,我帮你扣纽扣。”这首作品没有署名,属于集体创作的启蒙儿歌,它的诞生源于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社交能力培养的重视,在独生子女居多的社会背景下,学校需要通过浅显的文字,教会孩子如何建立同伴关系,诗歌中“系鞋带”和“扣纽扣”这两个具象动作,精准捕捉了低龄儿童日常生活中最需要帮助的场景。
理解这类诗歌的创作背景至关重要,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家庭走向校园的过渡期,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对抽象概念理解有限,优秀的低年级诗歌必然选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创作素材,比如另一首流传甚广的《小书包》:“我的小书包,装着甜面包,分给好朋友,大家一起笑。”将分享这一抽象美德,通过分面包的具体行为呈现,符合该年龄段儿童的认知特点。
在诗歌教学实践中,情境表演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组织孩子分角色朗读,并配合简单的动作,当念到“你帮我系鞋带”时,孩子们可以做出弯腰系带的动作;读到“我帮你扣纽扣”时,手指在胸前模拟扣纽扣的动作,这种全身心参与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更能将文字转化为实际的行为记忆。
比喻手法在儿童诗歌中运用广泛且效果显著,比如将友谊比作“甜甜的糖果”,将争吵后的和好比作“雨后的彩虹”,这些意象贴近儿童生活经验,能帮助他们建立情感与具象事物之间的联结,值得注意的是,比喻必须建立在儿童已知的事物基础上,若使用他们不熟悉的意象,则难以产生共鸣。
重复是低年级诗歌另一个重要特征。《拍手歌》中“你拍一,我拍一,我们做个好朋友”的句式反复出现,这种结构性能降低记忆难度,增强语言节奏感,同时强化主题表达,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重复性能帮助刚接触文字的孩子建立语言模式识别能力。
在选择适合的友谊诗歌时,我们需要关注三个核心标准:语言是否简单明了,意象是否具体可感,情感是否积极健康,避免选择含有复杂隐喻或抽象哲理的作品,一年级孩子的理解能力尚不足以消化这类内容,友谊如陈年美酒”这样的比喻显然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
现代儿童诗歌创作越来越注重互动性,许多作品在设计时就预留了动作表演或填词游戏的空间,我们都是好朋友》中每段结尾都是开放式的,孩子们可以填入班上同学的名字,这种个性化改编能极大提升参与感。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文化中也有适合低龄儿童的友谊诗篇,骆宾王七岁时创作的《鹅》虽未直接描写友情,但其对动物的亲切描写,可引导孩子建立与自然万物的情感联结,教学时,可以顺势启发孩子观察身边的小动物,编写属于自己的小诗。
在数字教育时代,友谊诗歌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有的教师会让孩子为诗歌配图,用画笔描绘出诗歌中的场景;有的会组织“诗歌小剧场”,将文字转化为戏剧表演,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古老的文学形式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阅读和创作友谊诗歌的过程,本质上是孩子情感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好朋友”这样的主题,他们开始理解互助、分享、包容这些基本社交品质,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朗读这些诗句,更要引导他们将诗中的美好品质转化为日常行为。
每首儿童诗歌都是一扇窗口,透过它,孩子能看到更广阔的情感世界,当两个小孩一起朗诵友谊诗歌时,他们不仅在学习语言,更在练习如何成为彼此生命中温暖的存在,这种启蒙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文学教育的范畴,它关系着一个孩子情感能力的健康发展。
诗歌教学应该避免机械背诵,而是创设情境让孩子真正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当孩子能够说出“我要像诗里写的那样,帮小朋友系鞋带”时,这首诗才真正完成了它的使命,教育的智慧在于将美丽的文字,转化为美好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