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岑参诗歌的特点,岑参诗歌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边塞的风沙里,他磨砺出最硬的笔锋;大漠的孤烟中,他淬炼出最炽热的诗情,他,是岑参,盛唐边塞诗坛上最耀眼的星辰之一,其诗作如金戈铁马,气贯长虹,在千年后的今天,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雄浑磅礴的脉搏。

岑参诗歌的特点,岑参诗歌的特点主要有哪些-图1

岑参的诗歌,是盛唐气象在边疆最淋漓尽致的投射,他生于开元盛世,一个国力鼎盛、文化自信、士人普遍抱有建功立业豪情的时代,这样的时代精神,为他的创作奠定了昂扬向上的基调,他先后两次出塞,足迹远至安西、北庭,长达六年的边塞生活,不再是书斋里的想象,而是切身的体验,西域的奇异风光、艰苦的征战生活、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共同构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丰厚土壤,他的作品,主要收录于《岑嘉州诗集》,其人其诗,正是时代、地域与个人才华三者碰撞出的璀璨火花。

要深入理解岑参诗歌的独特魅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细细品味。

雄奇壮丽的意象世界

岑参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笔下那些前无古人的奇崛意象,他仿佛一位高明的画师,专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景物入画,用浓墨重彩勾勒出边塞的瑰丽与壮阔。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开篇,已成为千古绝唱,他以“春风”喻“北风”,以“梨花”喻“雪花”,在极度的苦寒中,迸发出烂漫的想象,将一场送别写得气势恢宏,毫无衰飒之感,这种化苦为乐、化丑为美的笔力,正是盛唐士人乐观精神的体现。

又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他极力渲染环境的险恶:狂暴的风、无边的沙、如斗的碎石,这一切非但没有吓退将士,反而成为衬托英雄气概的最佳背景,他笔下的热海火山、瀚海阑干,无不带着一种原始的、蛮荒的、令人惊心动魄的力量美。

慷慨豪迈的英雄气概

在岑参的诗中,我们很少读到对战争残酷的细致描绘与沉痛哀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投身报国、视死如归的豪情,他将个人的功名欲望与国家的开边事业紧密结合,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这是直抒胸臆的呐喊,是盛唐文人投笔从戎、封侯万里的普遍心态。“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银山碛西馆》)这种急于在广阔天地中建立功业的迫切感,跃然纸上。

即便是描写战争,他也多着眼于胜利的荣耀与军队的声威。“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这等声势,足以令天地变色,在岑参看来,边塞的艰辛与危险,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经考验,是值得歌颂的壮举,这种昂扬斗志,构成了其诗歌情感的主旋律。

真切动人的情感深度

岑参并非一味高唱豪迈战歌,他诗歌的情感世界是丰富而多层次的,在雄奇壮阔的边塞风光与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活之外,他对友情的抒写尤为真挚动人。

他的送别诗,在苍茫雄奇的背景下,往往流淌着深挚而温暖的情谊。“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目送友人远去,直至身影消失在山回路转之处,唯有雪地上的马蹄印迹,诉说着无尽的怅惘与牵挂,景与情在此刻水乳交融,余韵悠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这首小诗,在匆忙的戎马倥偬间,捕捉到最朴素的人伦之情,对故园亲人的思念,化作“凭君传语”的急切嘱托,没有任何雕饰,却感人至深,展现了这位边塞硬汉内心柔软的一面。

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

岑参诗歌成就的取得,与他高超的艺术技巧密不可分,他在语言、修辞和结构上,都展现出独特的创造力。

语言运用上,他追求新奇与张力。 他善用夸张的笔法,如“蒸沙烁石燃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将边地酷热写得如在目前,他也注重动词的锤炼,“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阔”与“脱”,精准而有力地传达出环境的严酷。

修辞手法上,比喻尤为出彩。 除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经典之喻,他还有“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奇想,红旗因冰冻而无法飘扬,这一细节捕捉,既写出了酷寒,又赋予静态画面以动态的想象,堪称神来之笔。

结构布局上,他的长篇歌行体尤为出色。 如《走马川行》、《白雪歌》等,往往大开大合,场景转换迅疾,情感起伏跌宕,形成一种奔腾流转、一气呵成的气势,与边塞生活的动荡起伏、诗人情感的激荡澎湃完美契合。

回望岑参的诗歌世界,它不仅仅是对边地风物的记录,更是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象征,他用雄奇的意象构建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异域,用豪迈的情感点燃了无数人的壮志,又用真挚的笔触触动了读者心中最柔软的角落,他的诗,是盛唐之音在玉门关外最响亮的回响,品读岑参,便是在字里行间,完成一次对那个伟大时代的精神漫游,感受那份穿越时空依旧滚烫的生命热情与家国情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