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心法: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这是所有鉴赏方法的基石,忘记它,你的分析就容易流于表面。

-
知人:了解作者。
- 生平经历:他/她经历了什么?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情,还是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漂泊?是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还是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凄凉?
- 创作风格:他的诗歌风格是什么?是豪放派、婉约派,还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 思想倾向:他信奉儒家、道家,还是佛家?这直接影响了他诗歌的立意。
-
论世:了解时代背景。
- 社会环境:诗歌诞生于一个怎样的时代?是盛唐的“开元盛世”,还是安史之乱后的“国破山河在”?是南宋的偏安一隅,还是明清的王朝末世?
- 历史事件:当时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就与安史之乱直接相关。
-
以意逆志: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诗歌是作者情感的载体,你需要设身处地地想象,如果你是作者,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经历了那些事情,写下这些诗句时,你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什么?是喜悦、是悲伤、是愤懑、是超脱?
鉴赏四步法:拆解诗歌的“骨架”与“血肉”
拿到一首诗,不要急着去感受“美”,先像医生一样,把它“解剖”开来,看它的结构和构成。
第一步:读标题,抓信息
是诗歌的眼睛,是理解诗歌的第一把钥匙。
- :《春夜喜雨》——时间(春夜)、事件(喜雨)。
- 暗示情感:《登高》——登高望远,往往引出孤独、悲秋之感。
- 交代地点/人物:《送元二使安西》——送别诗,送别对象是元二,出使地点是安西。
- 揭示主旨:《赋得古原草送别》——核心是“送别”,意象是“古原草”。
练习:拿到一首诗,先停顿30秒,思考一下标题告诉了你什么?
第二步:析意象,品意境
意象是诗歌的“零件”,意境是诗歌最终的“成品”。
-
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简单说,景”与“情”的结合。
- 月亮:思乡、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孤独(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柳树:送别(柳谐音“留”,折柳送别)。
- 杜鹃/子规:悲苦、哀怨(庄周梦蝶,望帝春心),常与“啼血”相关。
- 梧桐:凄凉、愁苦(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 鸿雁:书信、思乡(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组合所营造出的艺术氛围和境界,它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界。
- 雄浑壮阔: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清幽静谧: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孤寂冷清: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凄美哀婉: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方法:圈出诗中的所有名词和动词,思考这些“物象”承载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然后将它们组合起来,在脑海中“绘制”出一幅画,感受这幅画带给你的整体氛围。
第三步:明手法,赏技巧
诗人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巧妙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
-
修辞手法(必考)
- 比喻:生动形象,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情感,使事物更亲切,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借代:用相关事物代替本体,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代指权贵)。
- 对偶:结构对称,音韵和谐,增强节奏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设问/反问:引人思考,加强语气。
-
表现手法(重点)
- 情景交融:最高境界,景就是情,情就是景。
-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这是最常见的手法。
- 托物言志:通过描写某个具体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品格,如于谦《石灰吟》。
- 用典:引用历史故事或前人诗句,使诗歌内容更丰富,含蓄典雅,如辛弃疾词中多用典。
- 对比:突出矛盾,强化情感,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 虚实结合:眼前之景(实)与想象之景(虚)结合,拓展意境,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想象是虚)。
- 动静结合: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使画面更生动,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中有动)。
第四步:炼字句,析主旨
这是对诗歌最精细的品味,也是出题的“重灾区”。
-
炼字 重点关注动词、形容词、副词和特殊词(数词、颜色词等)。
- 提问方式:这个字用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请赏析“X”字的表达效果。
- 答题公式:
- 解释字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 描绘景象:把字所在的诗句翻译或描绘出来。
- 点明手法:分析该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或表现手法(如拟人、炼字本身)。
- 分析效果:分析该字对景物、意境、情感的表达效果。
- 例子: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
- 解释:“绿”作动词,是“吹绿”的意思。
- 描绘:描绘了春风吹拂,江南两岸一片新绿的景象。
- 手法:化静为动,将无形的春风化为有形的色彩。
- 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春色的喜爱和思归之情。
-
炼句 重点关注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对偶句、省略句等。
- 例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 这是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
- 效果: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先见其动,后知其源,这种写法富有画面感和动态美,更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含蓄地表现了山居生活的宁静与和谐。
- 例子:“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
析主旨 在前面所有分析的基础上,总结诗歌的中心思想。
- 回答“写什么”: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或叙述了怎样的事件。
- 回答“为什么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或哲理。
- 回答“写得怎么样”: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题模板与技巧
**答题结构:总-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