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马诗如何以诗言志,托物言志?

总览:组诗的整体结构与核心主题

《马诗二十三首》并非简单的咏物诗,它是一个精心构建的象征体系,李贺通过描绘“马”的各种境遇和形态,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与苦闷,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马诗如何以诗言志,托物言志?-图1

这组诗的结构可以大致分为几个层次:

  1. 开篇铺陈(一至三首): 从广阔的时空背景入手,描绘边塞、大漠的雄浑景象,引出骏马驰骋的英雄主题,奠定全诗苍凉、雄浑的基调。
  2. 核心抒怀(四至二十一首): 这是组诗的主体,集中抒写马匹的遭遇,其中有“快走踏清秋”的豪情,但更多的是“伏枥”的无奈、“盐车”的悲辛、“瘦骨”的伶仃,通过马的“不遇”来映射诗人的“不遇”。
  3. 结尾升华(二十二、二十三首): 以“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这样掷地有声的诗句作结,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即使处境困顿,瘦骨嶙峋,但内在的铮铮铁骨和英雄气概依然存在,展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

核心主题: 以马喻人,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鉴赏名篇:以《马诗·其五》为例

在组诗中,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五首,我们以此为例,进行细致分析。

马诗·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意象分析:雄浑与冷峻的交织

  • 大漠、燕山: 这是典型的边塞意象,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开阔、雄浑、充满英雄气息的广阔天地,大漠是英雄的舞台,燕山是屏障,它们为骏马驰骋提供了无垠的背景。
  • 沙如雪、月似钩: 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以其精妙的比喻营造出独特的意境。
    • “沙如雪”:不仅写出了沙漠的广阔无垠,更用“雪”字赋予了它一种冷峻、洁白甚至带有一丝肃杀的质感,月光下,沙地泛着寒光,如同铺了一层白雪,视觉上壮美,触感上却寒冷。
    • “月似钩”:将弯月比作“金钩”,这个比喻极富力量感和攻击性,它不仅是写景,更暗示着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仿佛一弯冷冽的利刃悬挂在天际,等待着被用来“钩”住什么,充满了张力。
  • 金络脑、清秋:
    • “金络脑”:这是马匹身份的象征,是配饰华丽的辔头,代表着受到重用、驰骋疆场的机遇,它是一种物质化的“理想”。
    • “清秋”:秋天是古代战争频发的季节,所谓“秋后问斩”,也引申为建功立业的时机。“清秋”天高气爽,正是骏马奋蹄、英雄施展抱负的好时节。

情感与主旨: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这首诗的情感是层层递进的:

  • 前两句写景: 描绘了一幅静态的、苍凉而雄壮的边塞夜景,诗人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其中,这广阔的天地,正是诗人渴望施展才华的舞台;这冷峻的月光,映照出他内心的孤寂与不甘。
  • 后两句抒情: “何当”二字是全诗的诗眼,直接表达了强烈的愿望和期盼。“什么时候才能戴上那华丽的金络脑,在辽阔的秋原上尽情地飞奔呢?”
    • “快走” 二字,将骏马渴望自由驰骋的本能与诗人渴望施展抱负的愿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种压抑已久、喷薄而出的激情。
    • “踏清秋” 三个字,充满了力量感和画面感,仿佛能看到骏马四蹄生风,踏过秋日的原野,气势磅礴。

这首诗通过“大漠”、“燕山”的宏大背景,与“沙雪”、“月钩”的冷峻意象,构建了一个既壮美又孤寂的世界,诗人将“马”的渴望与自己的志向融为一体,借问“何当”,发出了对机遇的强烈呼唤,抒发了渴望建功立业、一展宏图的豪情壮志。


艺术特色与李贺的“诗鬼”风格

《马诗》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离不开李贺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

奇崛的想象与诡丽的意象 李贺被称为“诗鬼”,其诗风以想象奇特、语言瑰丽、色彩浓艳著称,在《马诗》中,他笔下的世界并非现实世界的简单复制,而是经过他鬼斧神工般的想象重塑过的。

  • 比喻新奇: 如将月比作“钩”,将沙比作“雪”,将马骨的硬度比作“铜声”,这些比喻都出人意料,却又无比精准,充满了力量感。
  • 色彩浓烈: “金络脑”的金色,“大漠沙如雪”的白色,“快走踏清秋”的青色,色彩对比鲜明,视觉冲击力极强。

精炼的语言与强烈的节奏 作为五言绝句,《马诗》语言极为精炼,二十个字就能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画面,抒发一种强烈的情感,其节奏明快,尤其是“快走踏清秋”一句,三字一顿,一气呵成,将骏马的奔腾之势和诗人的豪情壮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深沉的悲愤与不屈的骨力 李贺的一生短暂而坎坷,因避父讳而仕途无望,心中充满了怀才不遇的痛苦,这种情感贯穿了《马诗》的始终,无论是“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其四)的自负,还是“快走踏清秋”的渴望,抑或是“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其二十三)的坚韧,都体现了一种在压抑中迸发出的生命张力,即使“瘦骨”,仍有“铜声”,这正是李贺诗歌最动人的地方——在绝望中不屈,在困顿中坚守。


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是一组以“马”为载体的“咏怀诗”,它超越了单纯的咏物,上升到了对个人命运、时代精神以及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 上看,它描绘了马的雄姿、马的困境、马的渴望,实则是在抒发诗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却报国无门的愤懑与苦闷。
  • 从艺术上看,它以奇崛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和强烈的节奏,创造了一个雄浑、冷峻、充满力量的艺术世界,展现了“诗鬼”李贺独一无二的诗歌魅力。

鉴赏《马诗》,我们不仅是在欣赏一组优秀的咏物诗,更是在与一位天才而短命的诗人进行灵魂的对话,感受他那份在命运重压下,依然“犹自带铜声”的铮铮铁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