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含义:继承、传承、延续
这个“承”强调的是对前人智慧、事业、文化的接续和发展,它关乎历史的责任、文化的血脉和家族的荣光。

关于文化、事业的传承
-
原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出处:[北宋] 张载《横渠四句》
- 解读: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著名的担当与传承宣言。“为往圣继绝学”一句,明确指出了知识分子的使命——继承和发扬古代圣贤们濒临断绝的学问,这里的“承”,是对文化火种的守护与传递,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
原文: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出处:《诗经·大雅·文王》
- 解读:周朝虽然是古老的邦国,但它所承受的天命却是要不断革新,这句话体现了“承”的动态性——继承不是一成不变的模仿,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真正的“承”,是赋予传统新的生命力。
-
原文:创业维艰,守成不易。
- 出处:[明] 张廷玉《明史》
- 解读:开创基业非常艰难,但守住基业、使其延续下去也同样不容易,这句话强调了“承”的艰巨性,后人不仅要享受前人奋斗的成果,更要承担起守护和发展的责任。
-
原文: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
-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
- 解读:记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后来行事的借鉴和指南,这是“承”的智慧层面,即继承前人的成功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
关于家庭、血脉的传承
-
原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 出处:《孟子·离娄上》
- 解读:这里的“后”主要指子孙后代,在传统观念中,继承家族血脉、祭祀祖先、延续家族香火,是子女对父母最大的“孝”,这是一种基于血脉的“承”,关乎家族的延续和伦理的根本。
-
原文: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 出处:[宋] 苏轼《三槐堂铭》
- 解读:将忠诚、厚道的品德传给子孙,家族才能长久;将诗书礼乐的学问传承下去,世世代代才能繁荣昌盛,这句话点明了“承”的两个核心内容:品德的传承和学问的传承,二者相辅相成。
核心含义:承担、承受、担当
这个“承”强调的是一种责任感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它关乎面对压力、苦难和使命时的态度。
关于责任与担当
-
原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出处:[清] 顾炎武《日知录》
- 解读:国家的兴盛与衰亡,每一个普通百姓都有责任,这句话将“承”的责任感普及到每一个人,强调了个体对集体、对国家命运的担当。
-
原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 出处:《论语·泰伯》
- 解读:读书人不可以心胸不宽广、意志不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路途遥远,这里的“任重”就是一种需要去“承”担的责任,弘毅(宽广坚毅)的品格,正是为了更好地“承”担起这份重任。
-
原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出处:[三国] 诸葛亮《后出师表》
- 解读:指恭敬谨慎,竭尽全力,直到死才停止,这是对“承”担责任的极致表达,体现了将责任贯彻到底、奉献一生的伟大精神。
关于承受与坚韧
-
原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出处:《孟子·告子下》
- 解读:上天要把重大使命降临在某个人身上,一定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以此来触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这里的“承”,是承受苦难、磨砺意志的过程,是成就大业前的必经之路。
-
原文: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 出处:[唐]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
- 解读:比喻要经历千万次艰难的筛选和磨砺,才能去除杂质,得到真金,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承”受艰辛、最终获得成功的过程,充满了乐观和坚韧的精神。
-
原文: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出处:古代民间谚语
- 解读:锋利的宝剑需要经过磨砺,芬芳的梅花来自严寒的考验,这是对“承”受磨砺才能成就卓越最通俗、最形象的诠释。
“承”这个汉字,浓缩了中国文化中关于责任、传承与坚韧的智慧。
- 作为“传承”,它告诫我们要敬畏历史,继承先贤的智慧与品德,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做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 作为“承担”,它激励我们要勇于担当,面对困难与挑战时,要有“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气概,在“千淘万漉”的磨砺中,成就“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自己。
无论是传承文化血脉,还是承担人生重担,“承”都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选择,是一种将过去、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的伟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