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如梦令词牌名缘何得名?

《如梦令》本身是一个词牌名,而非一首诗的题目,它规定了词的格式、韵律和字数,但词的内容可以千变万化,这个词牌原名《忆仙姿》,因后唐庄宗李存勗所作的词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之句,宋代苏轼觉得其名不雅,便取其句中“如梦”二字,改为《如梦令》,这个名字便流传至今。

如梦令词牌名缘何得名?-图1

《如梦令》的特点是:篇幅短小,格律严格,节奏明快,适合抒发瞬间的感受和深沉的慨叹。


词牌格律(以李清照两首正体为例)

《如梦令》通常为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韵,其基本格律如下:

⊙●⊙○●● (韵), ⊙●⊙○●● (韵)。 ⊙●●○○, ⊙●●○○ (韵)。 ⊙● (韵), ⊙● (韵), ⊙●⊙○●● (韵)。

(注:⊙表示可平可仄,●表示仄声,○表示平声,韵脚处需押韵)


千古名篇赏析

提到《如梦令》,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两首作品,它们用极其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堪称绝唱。

其一: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解说】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无忧无虑的快乐。

  • 上片叙事:“常记”二字开门见山,点明这是对往事的回忆。“溪亭日暮”交代了时间地点,营造了一幅夕阳西下、水天一色的优美画卷。“沉醉不知归路”则写出了与朋友们尽情游玩、开怀畅饮的酣畅状态,忘却了时间。
  • 下片写景与动态:“兴尽晚回舟”,玩得尽兴,天色已晚,才划着船回家,但“误入藕花深处”,因为沉醉和对美景的流连,小船不知不觉地驶入了荷花丛中,这里的“误”字用得极妙,既带有一丝慌乱,又充满了新奇感。
  • 高潮与结尾:“争渡,争渡”是全词的点睛之笔,这四个字用短促的节奏,生动地描绘了词人急于划出荷塘、寻找归路的急切心情,这慌乱的划桨声却“惊起一滩鸥鹭”,洁白的鸥鹭扑棱棱地飞向天空,与静谧的荷塘、慌乱的小船构成了一幅极具动感和生命力的画面,全词在动态中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意境】 这是一幅“动”的画卷,充满了青春的欢愉、自然的生机和生活的情趣。


其二: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解说】 这首词同样出自李清照早期,但意境与上一首截然不同,展现了她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

  • 上片叙事与铺垫:“昨夜雨疏风骤”,开篇即景,交代了昨夜的天气——风大雨疏,这为下文的“惜春”埋下伏笔。“浓睡不消残酒”,写词人因为心事或借酒消愁,睡得很沉,但酒意未消,这暗示了她内心的不平静。
  • 下片对话与转折:“试问卷帘人”,睡醒后,她最关心的是院里的海棠花怎么样了,于是小心翼翼地询问侍女。“却道海棠依旧”,侍女随口答道,没什么变化,这句看似平常的回答,却与词人的内心感受形成了巨大反差。
  • 高潮与点睛:“知否,知否?”词人用两个反问,既表达了她的急切,也流露出对侍女粗心大意的无奈和不赞同,最后一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千古名句,是她对春花凋零的精准判断和深刻感悟。“绿”指绿叶,“红”指红花,“肥”形容雨后绿叶的繁茂,“瘦”形容经过风雨后红花的凋零,这四个字将视觉感受转化为动态的生命力,充满了怜惜与惆怅之情。

【意境】 这是一幅“静”的感悟,通过一问一答,展现了词人惜春伤春的细腻情感和对自然变化的深刻洞察力。


其他名家的《如梦令》

除了李清照,其他词人也留下了优秀的《如梦令》作品。

李存勗《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这是《如梦令》的原型,词中写的是一场宴会后的离别,以及梦醒后的凄凉景象,残月落花烟重”六个字,意境凄美迷离,奠定了这个词牌伤感的基调。

秦观《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依旧,人否?人否?花外漏声迢递。

秦观的这首词充满了春日的慵懒和一丝淡淡的哀愁,通过对莺燕、春水、音乐的描绘,营造了一种闲适而又孤寂的氛围。

《如梦令》这个词牌,如同一面小巧玲珑的镜子,能映照出词人瞬间的情感与思绪,无论是李清照笔下青春的“争渡惊鸥”,还是伤春的“绿肥红瘦”,亦或是李存勗梦醒后的“残月落花”,都证明了在短短三十三字中,同样可以蕴含丰富的情感、生动的画面和深刻的哲理,它是中国古典诗词中,以少胜多、言简意赅的典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