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什么是“炼字”?
“炼字”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一种传统的艺术手法,也叫“诗眼”,诗人为了表达更精准、更生动、更深刻的意境,在用词上反复推敲、精心选择,力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

这些经过千锤百炼的字,往往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等,它们在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诗句乃至全诗的意境、情感、韵味都活了起来。
第二部分:常见的“炼字”类型
在做题时,首先要判断这个字属于哪种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字,其赏析角度和侧重点也不同。
动词(最常见、最重要)
动词是句子的核心,一个精准的动词能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赋予画面极强的动态感和生命力。
-
作用:
- 化静为动,使画面生动。
- 精准描绘动作,刻画人物心理或情态。
- 营造氛围,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
经典例子:
-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字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变绿”,一个“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有形、有色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活力和江南春回大地的勃勃生机,境界大开。
- 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和“惊”是炼字的典范,诗人看到花而流泪,听到鸟鸣而心惊,不是花和鸟本身如此,而是诗人内心极度悲伤的情感投射,这两个字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外部景物紧密相连,使情感表达得极为强烈、深沉。
- 宋祁《玉楼春·春景》:“红杏枝头春意闹”
一个“闹”字,将无形的春意化为有声、有色的动态景象,仿佛能听到红杏竞相开放的喧闹声,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热闹和无限生机,王国维称其“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形容词
形容词主要描绘事物的性质、状态,能增强语言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
作用:
- 描绘景物特征,营造意境氛围。
- 表现人物情态,暗示人物心理。
- 增强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
经典例子:
-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急”、“高”、“清”、“白”这一系列形容词,共同勾勒出一幅肃杀、凄清、寥廓的秋景图,奠定了全诗沉郁顿挫的基调,也烘托了诗人晚年漂泊无依、年老多病的悲凉心境。
-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秋”字不仅是点明季节,更描绘了一种清爽、高远、宁静的氛围,为全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奠定了基础。
-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副词
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看似不起眼,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使情感表达更细腻、更准确。
-
作用:
- 修饰限制,使表达更精确。
- 增强语气,强化情感色彩。
- 转折或递进,使逻辑关系更清晰。
-
经典例子:
- 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已”字用得极妙,它写出了船行之快,诗人心情之急切,仿佛猿声还在耳边回响,小船却早已穿过了重重山峦,把诗人遇赦东归的喜悦和轻快表现得淋漓尽致。
-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应是”二字,表明这是词人的推测和想象,而不是亲眼所见,这种不确定的语气,反而更生动地刻画了她对海棠花的关切和对春光易逝的惋惜之情,显得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 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数词、虚词等
- 数词: 通过数量对比,突出特点,增强表现力。
-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一行”形成数量和色彩上的鲜明对比,构成一幅工整、明丽的春日画卷,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
- 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虚词(如“之”、“乎”、“者”、“也”、“而”、“了”、“着”等): 调整音节,增强语气,连接情感。
- 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结尾的“也”字,包含了无限的感慨和沧桑,是人生阅历沉淀后的无奈与释然,情感分量极重。
- 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第三部分:炼字题解题“四步法”
拿到一道炼字题,不要急于下笔,按照以下四个步骤来思考和作答,保证答案全面、深刻、有条理。
第一步:解字义,释句意(是什么?)
- 解释字义: 解释这个字在诗中的本义或引申义,如果该字是活用(如形容词作动词),必须指出。
- 解释句意: 将这个字放回原句中,并结合全诗大意,解释整个句子的意思。
示例: 请赏析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 第一步:
- 解字义: “绿”本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意为“……变绿”。
- 释句意: 这句诗的意思是,温暖的春风又一次吹拂,让江南的岸边都变绿了。
第二步:析手法,说妙处(怎么好?)
分析这个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以及它带来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这是答题的核心。
- 常见手法:
-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等。
- 表现手法: 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对比衬托等。
- 感官描写: 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示例: (接上例)
- 第二步:
- 析手法: “绿”字运用了化静为动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春风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作者用一个“绿”字,将无形的春风化为有形、有色的视觉形象,仿佛春风是一位画家,为江南岸涂上了绿色。
- 说妙处: 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的活力和江南大地回春的景象,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第三步:联语境,品情感(为什么好?)
将这个字与全诗的意境、作者的情感、诗歌的主旨联系起来,这个字是如何服务于全诗的?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 (接上例)
- 第三步:
- 联语境: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第二次罢相后,奉诏从江宁(南京)出发,乘船赶赴京师途经瓜洲时所作,诗中“绿”字所描绘的勃勃生机,与诗人渴望重新受到重用、施展政治抱负的内心期盼相契合。
- 品情感: 这个“绿”字不仅写景,更在景中融情,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重返政坛的渴望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第四步:作总结,下结论(总括一下)
用一句凝练的话总结这个字的妙处及其在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
示例: (接上例)
- 第四步:
- 作总结: 一个“绿”字,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