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身养德与自律(最著名的“十无益”格言)
这是林则徐为自己书房题写的家训,也是他一生为人处世的准则,流传最广。

原文: 存心邪僻,任尔烧香无益; 不敬父母,拜神何益; 兄弟不和,交友何益; 存心不良,行善何益; 心高气傲,学文何益; 时运不济,妄求何益; 取非其人,教育何益; 德行不坚,业广何益; 做事乖张,聪明何益; 心术不正,读书何益。
解读: 这“十无益”堪称一部浓缩的“人生说明书”,林则徐强调,外在的行为(如烧香、拜神、行善、读书)如果没有内在的品德(如心存正道、尊敬父母、与人为善、谦虚好学)作为基础,都是毫无意义的,他告诫世人,修身养性、端正心术是做一切事情的根基。
关于国家责任与担当
作为禁烟运动的领导者,林则徐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出处: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解读: 这句是林则徐最广为人知的诗句,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意思是:如果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为此付出生命;怎么能因为有灾祸就躲避,有福祉就追逐呢? 这句话展现了他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爱国精神和无私无畏的英雄气概。
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出处: 林则徐少年时期的励志对联
解读: 这句对联气势磅礴,表达了少年林则徐的远大志向和豪迈气概,意思是:大海的尽头是天边,而天就是我的岸;我登上山顶的顶峰,我就是那最高峰。 它象征着一种开拓进取、勇攀高峰、挑战极限的人生态度。
关于治学与求知
林则徐学识渊博,他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并强调学以致用。
开卷有益,掩卷有思。
解读: 这句话强调了读书的两个阶段。“开卷有益”是说读书总能获得知识和启发;“掩卷有思”则更为关键,强调读完书后要独立思考、消化吸收,形成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这体现了林则徐严谨的治学态度。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出处: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此为南唐后主李煜词,但常被误认为林则徐词,因其意境与林则徐的经历和心境高度契合,故在此一并提及,以示其影响力)
解读: 虽然这不是林则徐的原作,但这首词所表达的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对个人遭遇的无限感慨,与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贬谪时的心境如出一辙,它深刻地反映了林则徐在个人荣辱与国家兴亡面前的复杂情感,也体现了其深沉的家国情怀。
关于禁烟与抵御外侮
作为虎门销烟的领导者,林则徐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有清醒的认识。
师夷长技以制夷。
出处: 《四洲志》序
解读: 这是林则徐提出的著名思想,也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开端,意思是:学习(“师”)外国先进的(“夷”)技术(“长技”),来抵抗和制服(“制”)外国侵略(“夷”)。 在当时,这是一种极具远见和革新精神的主张,打破了“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解读: 这是林则徐在奏折中坚决主张禁烟的核心观点,他深刻认识到鸦片对国民身体、国家财政和社会风气的巨大危害,因此认为必须采取严厉的法律手段予以根除,这体现了他雷厉风行、刚正不阿的行事风格。
林则徐的名言,无论是家训、诗句还是政论,都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务实创新的智慧,他不仅是抵御外侮的英雄,也是一位注重内心修养、追求真理的思想家,他的话语穿越百年,至今依然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