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名言治学三法:“三为”与“三冬”
董遇强调学习要抓住时间、勤于思考、善于提问,他的方法被后人总结为“三为”或“三上”读书法,以及“三冬”学习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 拼音: Shū dú bǎi biàn, qí yì zì jiàn.
- 解读: 这句是董遇最广为人知的名言,意思是,书读的遍数多了,其中的含义和道理自然就能领悟出来。
- 出处与背景: 有人向董遇请教,说苦于没有时间读书,董遇回答说:“当以‘三余’”,也就是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时之余”这三种空闲时间来读书,那人又抱怨说:“苦恨已晚。”(我年纪大了,觉得学习太晚了),董遇便回答了这句千古名言。
- 核心思想: 强调了重复学习的重要性,知识的掌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反复琢磨的过程,通过反复阅读,学习者可以从不同层次理解文本,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时之余也。’”
- 解读: 这段话完整地呈现了董遇关于“时间管理”和“学习方法”的核心思想。
- 核心思想:
- 时间管理: 董遇认为,人们总说没时间学习,其实是没有利用好碎片化时间,他把一年中的冬天、一天中的夜晚、以及阴雨天不能劳作的时间,都看作是宝贵的“业余时间”,鼓励人们见缝插针地学习,这是一种非常积极和务实的治学态度。
- 治学方法: 与“书读百遍”相结合,构成了“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反复学习,直到领悟真谛”的完整方法论。
“学者患之,患其不从师游,既从师矣,又患其不精思,思而不得,又患其不言问,以问故能得精思,精思故能得入道之深也。”
- 拼音: Xué zhě huàn zhī, huàn qí bù cóng shī yóu, jì cóng shī yǐ, yòu huàn qí bù jīng sī. Sī ér bù dé, yòu huàn qí bù yán wèn. Yǐ wèn gù néng dé jīng sī, jīng sī gù néng dé rù dào zhī shēn yě.
- 解读: 这段话指出了治学者常犯的三个层次递进的毛病,并给出了对应的解药。
- 第一层: 不肯向老师或他人请教。(患其不从师游)
- 第二层: 请教了,却不肯深入思考。(患其不精思)
- 第三层: 思考了,但遇到问题却不敢提问。(患其不言问)
- 核心思想: 董遇强调了治学的三个关键环节:学习、思考、提问,这三者缺一不可,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提问 → 深入思考 → 领悟道理 → 进入更深的学问境界,他尤其强调了“提问”的重要性,认为提问是激发思考、深化理解的催化剂。
总结与影响
董遇的名言虽然简短,但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治学体系:
- 时间观: 时间是挤出来的,要珍惜“三余”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碎片化时间。
- 方法论: 学习要靠“反复诵读”,在重复中领悟真谛。
- 路径论: 学习要遵循“学习 → 思考 → 提问”的路径,通过提问来深化思考,最终达到“入道”的境界。
这些思想至今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知识焦虑的今天,董遇的智慧提醒我们:学习没有捷径,唯有珍惜时间、持之以恒、勤于思考、敢于提问,方能学有所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