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孙子兵法》中最著名、最核心的名言,并附上简要的解读:

战略与思想核心
兵者,诡道也。
- 出处:《计篇》
- 原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 解读: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能打而装作不能打,要用兵而装作不用兵,要打近处而装作要打远处,要打远处而装作要打近处,这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战争中信息、心理和欺骗的重要性,旨在“不战而屈人之兵”。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出处:《谋攻篇》
- 解读:这是《孙子兵法》中最广为人知的一句话,它强调在行动前必须全面了解自己和对手的情况,了解双方,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只了解自己不了解对手,胜负难料;两者都不了解,则每战必败,这句名言适用于任何竞争性领域。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出处:《谋攻篇》
- 解读:不经战斗就使敌人屈服,才是最高明的胜利,这是孙子追求的最高战略境界,即通过谋略、外交、威慑等非军事手段达成战略目的,从而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胜利。
兵贵胜,不贵久。
- 出处:《作战篇》
- 解读:用兵打仗最追求速战速决,最忌讳持久拖延,因为战争会消耗巨大的国力、财力和人力,久战必拖垮国家,这个原则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适用,无论是项目执行还是市场竞争,效率和速度都至关重要。
军队与管理
令行禁止,王者之师也。
- 出处:《九地篇》(此为后人常用,思想源于《孙子兵法》)
- 解读:命令下达就能执行,命令禁止就能停止,这样的军队才是强大的军队,这强调了纪律和执行力的重要性,是任何组织(军队、公司、团队)成功的基石。
上下同欲者胜。
- 出处:《谋攻篇》
- 解读:如果军队的将领和士兵、上级和下级有共同的愿望和目标,那么他们就一定会取得胜利,在现代管理中,这被称为“团队凝聚力”或“共同愿景”,是团队力量的源泉。
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 出处:《势篇》
- 解读:管理大部队如同管理小部队,这是组织编制(分数)的问题;指挥大部队作战如同指挥小部队作战,这是指挥系统(形名,即旌旗金鼓)的问题,这体现了系统化、标准化管理的思想,强调通过有效的组织架构和指挥系统来驾驭复杂的局面。
战术与行动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
- 出处:《军争篇》
- 解读:军队行动时,要像风一样迅速;行军时,要像森林一样严整;进攻时,要像烈火一样猛烈;防守时,要像山岳一样稳固,这四句生动地描绘了军队在不同态势下应有的行动准则,是动态与静态、速度与稳健的完美结合。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 出处:《计篇》
- 解读:在敌人没有防备的地方发动进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时间采取行动,这是战术奇袭的核心,强调抓住对手的弱点和心理盲点,以达成突然性,从而取得决定性优势。
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 出处:《形篇》
- 解读:善于打仗的人,总是先确保自己处于不会被打败的有利地位,同时不放过任何可能导致敌人失败的战机,这强调的是一种“先求不败,再求战而胜”的稳健战略思想。
洞察与判断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 出处:《虚实篇》
- 解读:用兵没有固定的态势,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水根据地形而改变流向,军队根据敌情而改变战术,这句名言强调了灵活应变的重要性,反对墨守成规,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策略。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 出处:《军争篇》
- 解读:谁先懂得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计谋,谁就能取得胜利,这里的“迂”和“直”不仅是地理上的远近,更是时间和策略上的选择,看似曲折的道路(迂回)反而是最快的捷径(直达)。
孙子的名言之所以流传千古,是因为它们超越了军事的范畴,上升为一种普世的智慧,它们教导我们:
- 战略上:要追求最高目标(不战而胜),要知己知彼,要上下同欲。
- 行动上:要兵贵神速,要灵活机动,要攻其不备。
- 管理上:要令行禁止,要组织有序,要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智慧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