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的核心地位与考查目的
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通常出现在语文试卷的“古代诗文阅读”部分,分值一般在9-12分之间,是整个试卷中区分度较高、难度较大的题型之一。

考查目的:
- 文化传承与理解: 引导学生亲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 审美鉴赏与创造: 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美的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评价和表达。
- 思维发展与提升: 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诗歌的内涵。
- 语言建构与运用: 检验学生精准理解古代汉语词汇、句式,并用规范、流畅的现代汉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
高考诗歌的常见题材与主题
高考诗歌选材广泛,但万变不离其宗,常见的题材和主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 题材类别 | 常见意象/关键词 | 典型情感/主题 | |
|---|---|---|---|
| 咏史怀古 | 凭吊古迹,追忆历史,评价古人或事件。 | 旧址、古迹、长城、赤壁、乌江、吴宫、台城、黍离 | 感慨兴衰、怀才不遇、借古讽今、物是人非 |
| 送别怀人 | 送别友人、亲人,或思念远方的故人。 | 长亭、南浦、杨柳、酒、明月、孤帆、书信、鸿雁 | 离愁别绪、依依不舍、孤独寂寞、美好祝愿 |
| 羁旅思乡 | 游子在外漂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 夕阳、暮霭、孤灯、浮萍、孤雁、月亮、砧声 | 思乡之情、孤寂凄凉、倦于漂泊、归心似箭 |
| 山水田园 | 描绘自然风光,或抒发田园生活的闲适与恬淡。 | 山水、明月、清风、田园、炊烟、渔樵、鸡犬 | 热爱自然、向往宁静、淡泊名利、恬淡闲适 |
| 边塞征战 | 描写边塞风光、战争场面,或抒发将士情怀。 | 边关、大漠、烽火、狼烟、金戈铁马、羌笛、胡马 | 豪迈奔放、建功立业的渴望、艰苦征战、思乡厌战 |
| 咏物言志 | 借对具体事物的咏叹,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品格或情感。 | 梅、兰、竹、菊、松、蝉、石灰、柳树 | 高洁傲岸、坚贞不屈、怀才不遇、坚守节操 |
| 即事感怀 | 因某事触发,抒发自己的情感或人生感悟。 | 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或特定情境 | 时光易逝、人生无常、悲欢离合、生活哲理 |
高考诗歌鉴赏的“万能钥匙”——答题模板与思路
面对一首陌生的诗歌,如何快速、准确地作答?可以遵循以下“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读标题、作者、注释,初步感知
- 是诗歌的眼睛,标题往往揭示了诗歌的题材、内容或情感基调,春夜喜雨》直接点明时间、季节和情感;《登高》则暗示了登高望远、心怀天下的可能。
- 作者: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风格流派,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读杜甫的诗要想到他的“沉郁顿挫”和家国情怀;读李白的诗则要想到他的“豪放飘逸”和浪漫主义。
- 注释: 是理解诗歌的“拐杖”,注释通常会解释生僻字词、典故、历史背景等,是读懂诗歌的关键信息,务必仔细阅读。
第二步:抓意象,品意境,把握情感
- 意象: 诗歌中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如“月亮”常思乡,“柳树”常折别,“梧桐”常悲秋。
- 方法: 圈出诗中的名词,尤其是自然景物名词,思考它们通常象征什么。
- 意境: 由意象组合而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是“景”与“情”的融合。
- 常见意境词: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生机勃勃、空灵幽远等。
- 情感: 诗歌的灵魂,通过意象和意境,判断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 情感词: 喜、怒、哀、乐、愁、思、恋、愤、叹等。
第三步:析手法,炼字句,深入鉴赏
这是诗歌鉴赏题的核心考查点,也是答题的重点。
常见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 手法类别 | 具体手法 | 作用/效果 |
|---|---|---|
| 表达方式 | 抒情: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 直接或含蓄地表达情感,使情感更真挚、更深刻。 |
| 描写: 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视听嗅多感官结合 | 使画面更生动、形象,富有层次感,增强感染力。 | |
| 修辞手法 |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双关 | 使语言更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和表现力,增强说服力。 |
| 结构技巧 | 起承转合、铺垫、伏笔、卒章显志、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 使诗歌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引人入胜,主旨突出。 |
炼字(炼词):
- 提问方式: 这首诗的“XX”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或哪个字是诗眼?
- 答题思路:
- 解释字义: 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本义和引申义)。
- 描述景象: 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其展现的画面或意境。
- 分析作用: 分析该字在炼字、炼意、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如: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准确传神、生动形象等)。
- 点明情感: 指出该字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揭示了怎样的主旨。
- 公式: 字义 + 意境 + 手法 + 情感
名句赏析:
- 提问方式: 赏析某句诗的妙处。
- 答题思路:
- 翻译诗句: 先用白话文解释诗句的意思。
- 分析手法: 判断这句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修辞、描写、抒情等)。
- 阐释效果: 分析这种手法在营造意境、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和效果。
- 点明主旨: 联系全诗,说明这句诗对突出主旨、深化主题有何意义。
真题示例与解析
(2025年全国甲卷)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相逢更何有,眼中故人披素袍。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把君诗过日,读我欲愁时。 是日牵吟处,淮西山亦奇。
问题: 诗歌颈联(把君诗过日,读我欲愁时)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与思路解析:
- 审题定位: 题目明确要求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情感”。
- 理解诗句:
- “把君诗过日”:意思是,我(杜甫)读着你的诗来打发日子。
- “读我欲愁时”:意思是,读到我(杜甫)写的诗时,又不禁心生愁绪。
- 分析手法与情感:
- 对友人的思念与不舍。 诗人通过读友人郑炼的诗来排遣孤独,这说明他非常想念这位朋友,读诗仿佛与友人神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