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与“实”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对极其重要的范畴,它不仅仅适用于诗歌,也是绘画、书法、园林等艺术的精髓,在诗歌中,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是衡量一首诗意境高下、韵味深浅的关键。

- 实:指诗歌中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是诗人描绘的“景”与“事”,它是诗歌的“骨架”和“血肉”,是读者可以直接触摸到的部分。
- 虚:指诗歌中由“实”引发出的联想、想象、情感、思想、哲理、意境等,是诗人要表达的“情”与“理”,它是诗歌的“灵魂”和“气韵”,是读者需要用心去体会的部分。
下面我们从几个层面来详细解析。
“实”的内涵:诗歌的基石
“实”是诗歌的出发点,没有“实”,诗歌就会变得空洞无物,不知所云。
-
具体景物:这是最常见的“实”,诗人通过描绘具体的、可看、可听、可闻、可触的景物来构建画面。
- 例子: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些都是色彩鲜明、具体可见的景物,构成了一个生机勃勃、宁静开阔的春日画卷,这就是“实”。
-
叙事细节:诗歌中讲述的故事、场景、动作等。
- 例子: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月落、乌啼、霜、江枫、渔火,这些都是具体的景物和事件(乌啼),共同营造了一个深夜泊舟的孤寂场景,这也是“实”。
-
客观事实:诗中引用的典故、史实、地理名称等。
- 例子:杜牧《赤壁》中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捡到一支断戟,并认出是前朝的遗物,这个“捡到断戟”和“认出前朝”就是具体的“实”。
“实”的作用:
- 构建画面感:让读者如临其境。
- 奠定情感基调:景物本身就带有情感色彩(如“枯藤老树昏鸦”的萧瑟)。
- 引发联想:为“虚”的产生提供坚实的基础。
“虚”的内涵:诗歌的灵魂
“虚”是诗歌的升华,是诗人真正想要传达的核心价值,它让诗歌超越了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摹仿,具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更深邃的哲理内涵。
-
主观情感:这是“虚”最核心、最直接的表现,诗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融入景物之中。
- 例子:同样是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山河、草木是“实”,但“国破”带来的沉痛、伤感之情,则是深藏其中的“虚”,读者读到的不仅是断壁残垣的景象,更是诗人那种物是人非的悲痛。
-
想象联想:诗人或诗中人物展开的想象,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
- 例子: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是“实”,但诗人将其想象成是从天上倾泻而下的银河,这是极其瑰丽大胆的“虚”,这个“虚”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气势和意境。
-
抽象哲理:从具体事物中提炼出的普遍道理或人生感悟。
- 例子: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是“实”,但诗人由此引发的关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考,则是这首诗的“虚”,这个“虚”使得诗歌具有了永恒的警世价值。
-
未来之景:想象中未来可能出现的景象。
- 例子: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词人想象自己酒醒后可能看到的凄清景象,是“虚写”,却比实景更能烘托离别的愁绪。
“虚”的作用:
- 深化主题:使诗歌的思想内涵更加丰富深刻。
- 拓展意境:打破时空限制,创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 引发共鸣:触动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虚与实的关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虚与实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一首好诗,必然是虚实结合的典范。
-
以实写虚,化虚为实 这是最重要、最常见的手法,诗人用具体的“实”来承载抽象的“虚”,让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和思想变得可感可知。
- 经典例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实:一杯酒、一个劝酒的动作、阳关这个地点。
- 虚:对友人远行的无限担忧、对前路孤寂的深切同情、对朋友情谊的无比珍视。
- 妙处:诗人没有直接说“我舍不得你,你路上会很孤单”,而是通过“劝酒”这个极其日常的“实”的动作,将那份深厚而复杂的“虚”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人举杯时眼中的不舍,能感受到那杯酒里所有的千言万语。
- 经典例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以虚衬实,使实更实 “虚”的描写反过来能让“实”的景物更加突出、更加动人。
- 例子: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实: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 虚:一个动态的、开阔的、充满生命力的意境。
- 妙处:诗人用“中断”、“开”、“回”、“出”、“来”等一系列充满动感的“虚”的笔法,使得静态的山水(实)仿佛活了起来,变得气势磅礴,景象万千,没有这种“虚”的动态感,山水的“实”就会显得呆板。
- 例子: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
虚实相生,意境全出 这是诗歌的最高境界。“实”和“虚”相互生发,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超越具体物象的、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意境。
- 巅峰例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前九字(实):九个名词,九个意象,像电影蒙太奇一样,快速剪辑出萧瑟、凄凉的秋日黄昏图,这是纯粹的“实”景。
- 后六字(虚):“夕阳西下”是时间背景,更是氛围烘托。“断肠人在天涯”则是点睛之笔,是全诗的“虚”,它将前面所有的景物都染上了浓重的悲伤色彩。
- 妙处:正是因为有了“断肠人”这个“虚”的存在,前面的“枯藤老树”才不仅仅是植物,而是“愁”的化身;前面的“小桥流水”才不仅仅是风景,而是“思乡”的背景,景(实)因情(虚)而活,情(虚)因景(实)而显,情景交融,虚实难辨,共同创造了一个让千古读者共鸣的“断肠”意境。
- 巅峰例子: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现代诗歌中的虚与实
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同样适用于现代诗,只是表现手法更加自由和多元。
- 实:可以是具体的意象、场景、故事,也可以是某种生活细节。
- 虚:可以是复杂的现代情绪、哲学思考、个人化的内心独白。
例子: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实:“黑夜”、“黑色的眼睛”,这是非常具体、可感的意象。
- 虚:整个文革时代的压抑、迷茫与一代人内心不屈的希望与追求,这是一个宏大的时代精神和抽象的哲理。
- 妙处:诗人用两个极其“实”的意象,精准地捕捉并传达了一个时代集体的“虚”的内心世界,堪称以实写虚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