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4节气相关的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不仅是诗人对自然节律的敏锐观察,更是融入了深厚情感、生活哲理和农耕智慧的文学瑰宝。

这些诗歌描绘了四季流转的风景、农事活动的场景、节令中的民俗风情,以及由此引发的思乡、怀人、感时伤怀等复杂情绪,下面我将按四季顺序,精选一些最具代表性的节气诗歌,并附上简要赏析。
春之卷
立春 - 《立春偶成》【宋】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节气与诗歌】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预示着万物复苏,这首诗捕捉了立春时节最细微的变化:虽然寒意未尽,但草木已经感知到春的气息,眼前一片生机盎然,连东风吹拂的水面也泛起了层层绿意,诗歌充满了对新生的喜悦和对春天的期盼。
雨水 - 《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节气与诗歌】 雨水节气,春雨贵如油,杜甫的这首诗是咏雨的千古绝唱,诗人将春雨拟人化,它“知时节”,在万物最需要滋润的时候悄然降临,它“润物细无声”,不张扬,却滋养了大地,这首诗不仅写景,更赞美了这种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品格,意境深远。
惊蛰 - 《观田家》【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节气与诗歌】 惊蛰时节,春雷始鸣,蛰伏的动物被惊醒,大地开始真正活跃起来,这首诗用极简的语言,描绘了惊蛰后的景象:微雨滋润了花草,春雷唤醒了生灵,紧接着便是农人繁忙的春耕,它直接点出了节气与农事活动的紧密联系,充满了朴素的生活气息。
清明 -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节气与诗歌】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兼具扫墓祭祖和踏青游玩的双重习俗,杜牧的这首诗抓住了清明“雨纷纷”的典型天气和行人“欲断魂”的哀思情绪,在悲伤之中,又寻找“酒家”以解愁绪,情感层次丰富,画面感极强,成为清明节的代名词。
谷雨 - 《天仙子》【宋】苏轼
走马探花花发未,人与化工俱不易。 千回来绕百回看,蜂作婢,莺为使,谷雨清明空屈指。
【节气与诗歌】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雨水增多,谷类作物茁壮成长,苏轼的这首词描绘了人们珍惜春光、流连花下的情景。“千回来绕百回看”写出了对春花的无限留恋,而“谷雨清明空屈指”则感叹时光飞逝,转眼间春光将尽,流露出对美好事物易逝的伤感。
夏之卷
立夏 - 《立夏》【宋】赵友直
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 陇亩日长蒸翠麦,园林雨过熟黄梅。
【节气与诗歌】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这首诗写出了立夏时节的典型特征:暖风(薰风)带来暑气,白昼变长,田里的麦子青翠欲滴,园林里的梅子在雨后逐渐成熟,诗歌色彩鲜明,充满了初夏的生机与活力。
芒种 - 《时雨》【宋】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节气与诗歌】 芒种是典型的农忙节气,既要收麦,又要插秧,陆游的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繁忙而喜悦的田园画卷:及时的好雨降临,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插秧,田埂上飘荡着收获麦子的香气和采菱人悠扬的歌声,诗歌充满了劳动的喜悦和丰收的希望。
夏至 - 《夏至避暑北池》【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至此长。 水窗低傍画,竹屋深藏凉。
【节气与诗歌】 夏至是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这首诗没有直接写炎热,而是通过“昼晷已云极,宵漏至此长”点明了夏至的物候特征,后两句则写出了避暑的惬意:在水边低矮的窗边看画,在幽深的竹屋里感受清凉,写出了文人雅士在炎热中寻得的一份宁静与闲适。
小暑 - 《小暑六月节》【唐】元稹
修蝮迎暑,凉风引秋。 鹰始鸷,土润溽暑。
【节气与诗歌】 小暑时节,天气开始炎热,但尚未到最热,这首诗用“修蝮迎暑”(小热)和“凉风引秋”点出小暑的特点,预示着盛夏的来临和秋天的临近,也记录了此时物候的变化:鹰因幼鸟羽翼丰满而开始搏击长空,空气湿热。
秋之卷
立秋 - 《立秋》【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节气与诗歌】 立秋是秋天的开始,人们开始感受到一丝凉意,这首诗捕捉了立秋之夜最细微的感受:连乌鸦都已安静,枕上有了新凉,扇子也成了摆设,诗人醒来寻找秋天的踪迹,却发现秋意并不在眼前,而是洒满了洒满月光的台阶和梧桐叶上,意境清幽,充满哲思。
处暑 - 《早秋江行》【唐】白居易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节气与诗歌】 处暑,意为“出暑”,炎热即将结束,白居易用“无三日”强调了天气转凉之快,用“直万金”形容这新凉的可贵,后两句则由景入情,感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唯有在自然的清凉中寻求内心的宁静。
白露 -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节气与诗歌】 白露节气,天气转凉,夜间露水凝结,杜甫的这首诗是羁旅思乡的千古名篇,诗中“露从今夜白”一句,既点明了白露节气的特征,又巧妙地将这清冷的露水与诗人思乡的凄凉心境联系在一起,白露的“白”,既是颜色,也是心境的写照。
秋分 -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节气与诗歌】 秋分日昼夜平分,中秋节通常在秋分附近,苏轼的这首词写于中秋之夜,描绘了月色的澄澈美好,但诗人的情感并未停留在欣赏美景上,而是由此生发出“人生无常,聚散难期”的感慨,美好的时光如此短暂,明年的中秋,又将在何地与谁共赏这轮明月呢?情感深沉,意蕴悠长。
寒露 - 《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唐】戴察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裊補素影寒。
【节气与诗歌】 寒露,气温更低,露水将凝结成霜,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寒露之夜的景象:月光如水,露珠在梧桐叶上晶莹剔透,清冷的光影让人感到阵阵寒意,诗歌用词精准,意境清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