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防疫诗歌如何照见当下抗疫的精神力量?

“防疫诗歌”是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产物,它并非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而是一群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时,用诗歌记录、抒发、思考和抗争的集体创作,这些作品以其强烈的时代烙印、真挚的情感和多样的艺术手法,构成了当代文学中一道独特而深刻的风景线。

防疫诗歌如何照见当下抗疫的精神力量?-图1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赏析这类诗歌:


时代背景与核心主题:苦难中的“诗”与“史”

防疫诗歌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即时性”和“纪实性”,它不是书斋里的风花雪月,而是来自抗疫一线、封控生活、隔离病房的“现场直播”,其核心主题紧密围绕着疫情带来的集体体验:

记录苦难,致敬英雄 这是防疫诗歌最直接、最普遍的主题,诗人们用笔描绘疫情初期的恐慌、生离死别的痛苦,以及逆行者的无畏。

  • 意象运用: “口罩”、“防护服”、“呼吸机”、“方舱医院”、“雷神山/火神山”、“核酸长龙”、“空荡的街道”等,这些极具时代感的意象构成了诗歌的“骨架”,它们冰冷、坚硬,却承载了最沉重的故事。
  • 情感表达: 情感真挚而浓烈,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逝者的哀悼,描写医护人员“勒出深深印痕的脸”,描写“隔着玻璃的拥抱”,这些细节充满了冲击力。

歌颂奉献,传递希望 在苦难中,人性的光辉尤为耀眼,大量诗歌聚焦于医护人员、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快递员等“凡人英雄”。

  • 艺术手法: 常用“对比”和“象征”,将“逆行者”的身影与“落日”、“灯塔”等光明意象结合,象征着黑暗中的希望和坚守,将个人奉献升华为“白衣执甲,向死而生”的悲壮与崇高。
  • 代表作品(意象): “最美的逆行者”、“你守护生命,我们守护你”、“一袭白衣,一颗红心”,这些朴素的口号式语言在诗歌中被赋予了诗意和力量,成为一种集体情感的凝聚。

反思生命,叩问存在 当日常被按下暂停键,人们有更多时间审视生命、自由、亲情和个体与世界的关系,防疫诗歌也因此有了更深邃的哲学思考。

  • 思考维度:
    • 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病毒的无情与人类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对比。
    • 自由的代价: “隔离”让“自由”这个看似理所当然的概念变得珍贵,诗歌中常常出现对“风”、“阳光”、“远方”的渴望。
    • 科技与人性的博弈: 疫苗研发、大数据追踪等科技手段在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隐私、伦理的思考,这些也进入了诗歌的视野。
    • 个体与集体: 个人在宏大灾难面前的渺小感,以及“我们”与“我”在危难时刻的相互依存。

艺术特色与表现手法

防疫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多元化的探索,既有传统继承,也有大胆创新。

语言的“陌生化”与“日常化”并存

  • 陌生化: 为了表达极端体验,诗人们会创造性地使用词语,打破常规语法,将病毒比作“看不见的敌人”,将隔离比作“时间的孤岛”,这种陌生化处理增强了诗歌的张力和新鲜感。
  • 日常化/口语化: 另一部分诗歌则采用极其朴素、甚至接近口语的语言,如“待在家里,就是为国家做贡献”,这种“大白话”因其真实和接地气,反而产生了强大的共鸣力量,体现了“人民诗歌”的特质。

意象的密集与象征 如前所述,防疫诗歌创造了大量密集而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群。

  • 口罩: 既是物理屏障,也是情感隔阂的象征,是保护与束缚的双重体。
  • 春天: 在众多诗歌中反复出现,它不仅是季节,更是对疫情终将过去、万物复苏的信念象征。
  • 光: 灯光、月光、车灯、屏幕光……在黑暗的夜晚,这些“光”代表了坚守、信息和希望。

叙事性与抒情性的融合 许多防疫诗歌带有强烈的叙事性,像一个个微型故事,它们讲述一个具体的场景、一个人物、一个瞬间,然后在叙事的基础上进行抒情和升华,这种“叙事+抒情”的模式,让诗歌既有血肉,又有灵魂,更容易打动读者。

形式的自由与探索 诗歌形式非常自由,既有传统格律诗,也有现代自由诗,更有一些创作者尝试将诗歌与短视频、音乐、绘画等多媒体形式结合,产生了“抗疫诗朗诵”、“抗疫漫画诗”等新形态,扩大了诗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赏析实例:以一首虚拟的防疫小诗为例

为了更具体地感受,我们来赏析一首(虚构的)短诗:

《窗》

一扇窗,隔开了两个春天。 你在窗内,数着天上的云, 我在窗外,看楼下的树。 我们都戴着口罩, 但交换着同样的眼神—— 一边是焦灼,一边是期盼。

赏析:

  • 主题: 这首诗聚焦于“隔离”这一核心体验,探讨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盼。
  • 意象: “窗”是核心意象,它既是物理的隔离,也是心理的界限。“云”和“树”代表了被禁锢的自由和对自然的向往。“口罩”则强化了社交距离的疏离感。
  • 手法:
    • 对比: “窗内”与“窗外”,“数云”与“看树”,形成空间上的对比。
    • 矛盾统一: “戴着口罩”是隔阂,“交换眼神”是连接,在物理隔绝中,人类的精神渴望找到了共鸣点,最后一句“一边是焦灼,一边是期盼”,精准地捕捉了疫情期间复杂而普遍的矛盾心态。
  • 情感: 情感克制而深沉,没有激烈的呐喊,却通过日常的细节和静观的视角,传递出一种普遍的、安静的哀伤与坚韧,更能引发读者的共情。

防疫诗歌,是时代的“哀伤之书”,也是人性的“希望之诗”,它或许在艺术技巧上参差不齐,但其真诚的底色、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深刻的人文思考,赋予了它独特的价值。

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创作,更是一种社会记忆的载体情感疗愈的良方,多年以后,当我们再回读这些诗句,读到的将不仅仅是文字,而是那段特殊岁月里,一个民族共同经历过的恐惧、悲伤、勇气与希望,它们是这场全球性灾难中,人类用文学之光点亮的一盏盏心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