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鲁迅名言百年后,为何仍被频繁引用?

关于批判与国民性

这类名言是鲁迅思想的核心,旨在揭示和批判当时中国社会及国民的劣根性,以唤醒民众。

鲁迅名言百年后,为何仍被频繁引用?-图1

  1.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出处:《狂人日记》
    • 解读:这是对几千年封建礼教最惊世骇俗的控诉,鲁迅认为,看似温良恭俭让的儒家道德,实则是一种以“仁义”为名、压抑和扼杀个体生命力的“吃人”体系。
  2. “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凶残到这地步。”

    • 出处:《记念刘和珍君》
    • 解读:这句话常被误解为鲁迅对中国人的全盘否定,实则相反,这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极致表达,正因为他深爱这片土地和人民,才会对其麻木、愚昧和凶残感到无比的痛心和失望,从而发出最严厉的批判。
  3. “中国的脊梁。”

    • 出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 解读:面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论调,鲁迅反驳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他强调,真正的民族希望在于那些默默无闻、坚韧不拔的实干者和理想主义者。
  4.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 出处:《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 解读:这不仅是文学定义,更是鲁迅看待世界的方式,他用“悲剧”揭示社会的黑暗对人性的摧残,用“喜剧”讽刺和嘲笑那些陈腐、丑陋的社会现象和人物。

关于行动与坚持

这类名言充满了力量,鼓励人们不要做旁观者,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

  1.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出处:《故乡》
    • 解读:这是最广为人知的名言之一,它象征着希望、开拓和创造,在没有现成出路的情况下,只要有人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就能开辟出新的道路。
  2.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 出处:《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 解读:这是对青年一代最殷切的期望和号召,它强调个体力量的价值,即使微小如萤火,也要在黑暗中发光发热,而不是消极等待或随波逐流。
  3.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 出处:《记念刘和珍君》
    • 解读:赞扬那些不畏强暴、不惧牺牲的勇敢者,他们有勇气面对最残酷的现实,并与之斗争,是民族的脊梁。
  4. “世上本没有救世主,能救人的只有你自己。”

    • 解读:虽然这不是鲁迅先生原文的直接引述,但深刻体现了他的思想核心,他反对将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神”或“圣人”,强调个体觉醒和自我奋斗的重要性。

关于读书与思考

这类名言强调了读书的目的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1. “要学好,就要读好书,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人的后背。”

    • 出处:《读书杂谈》
    • 解读:鲁迅反对死读书、读死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吸收知识、独立思考,而不是为了炫耀或成为知识的容器,真正的读书,是为了“自己”的思考和生活。
  2. “从来如此,便对么?”

    • 出处:《狂人日记》
    • 解读:这是挑战权威和传统的经典问句,它鼓励人们不要盲从既有的规则和观念,而要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一切,敢于质疑“理所当然”。
  3. “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人的后背。”

    • 出处:《读书杂谈》
    • 解读:再次强调,读书必须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否则知识就是死的,无法转化为真正的智慧和力量。

关于时间与未来

这类名言充满了紧迫感,呼吁人们珍惜时间,并寄希望于未来。

  1.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 出处:《致萧军、萧红信》
    • 解读:一句通俗易懂却极富哲理的话,它告诉我们,时间并非不可捉摸,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意识地去管理和利用。
  2.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 出处:《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 解读:这句话再次出现,因为它完美地体现了鲁迅对未来的态度,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不要放弃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照亮未来的光。

关于爱情与婚姻

鲁迅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极为深刻和现实。

  1. “爱情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 出处:《伤逝》
    • 解读:这看似是逃避,实则是一种深刻的反思,鲁迅通过小说《伤逝》揭示了在旧社会背景下,没有经济基础和思想共鸣的爱情是多么脆弱和不堪一击,他看到了爱情背后复杂的现实因素。
  2.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 出处:《答客诮》
    • 解读:这句诗有力地反驳了“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刻板印象,真正的英雄豪杰并非没有感情,恰恰相反,他们懂得爱,包括对子女的柔情,这体现了鲁迅思想中刚柔并济的一面。

鲁迅的名言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因为它们针砭时弊、一针见血,同时又饱含深情、充满希望,他像一位冷酷的外科医生,毫不留情地解剖着社会的病灶;又像一位热忱的导师,不断呼唤着“铁屋子”里的人们醒来,阅读他的名言,不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洗礼。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