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居之愁:离乡别故,万般不舍
这类诗歌是迁居主题中最常见也最动人的,诗人告别熟悉的家园、亲友,踏上未知的旅程,心中充满了惆怅、失落与不舍。

《诗经·小雅·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解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最经典的迁居(或远征)离愁之作,出征时,杨柳轻拂,春意盎然,尚有留恋之情;归来时,雨雪交加,路途漫长,内心的悲苦却无人能懂,强烈的今昔对比,将离乡的愁绪渲染到了极致。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说:虽然名为“送别”,但也是为友人即将开始的“迁居”或远行而作,清晨的细雨,青翠的客舍,本该是美好的景色,却因“西出阳关”这一迁居之举而充满了伤感,一杯酒里,包含了多少对友人未来孤独生活的担忧和不舍。
贾岛《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解说:友人迁居远去(闽国),诗人独自在长安(渭水)等待,秋风吹,落叶满地,时间的流逝(蟾蜍亏复圆)和季节的变换,都加深了诗人的思念与孤寂。
迁居之喜:乔迁新居,心旷神怡
与离愁相对,迁入新居,尤其是从狭小、破旧之地迁入宽敞、明亮之所,会带来巨大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刘禹锡《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解说:这篇铭文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但其精神内核是迁居主题的极致升华,诗人迁入“陋室”,却不以为苦,反因其环境的清幽、交往的高雅和内心的充实而感到无比自豪,这是一种超越物质条件的、由内而外的喜悦与满足。
杜甫《狂夫》
万里西风夜正清,一百年多病独登台。 悲秋常作客,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解说:杜甫的这首诗情感复杂,既有贫病交加的悲苦,也有对新居(成都草堂)周边景色的由衷喜爱。“风含翠篠,雨裛红蕖”两句,描绘了新居环境的清丽雅致,充满了生机与诗意,这无疑是迁居带来的最大慰藉。
迁居之感:宦海浮沉,人生漂泊
对于古代的士大夫而言,迁居常常与仕途的升黜、贬谪联系在一起,这种迁居带有更多的人生感慨和对命运的无奈。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解说: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至柳州,这首诗是他在迁居之地登高望远,写给同样被贬的四位友人的,高楼、惊风、密雨、重山、曲江,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压抑、迷茫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被远迁蛮荒之地的苦闷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解说:诗人将自己比作汉代被贬长沙的贾谊,因“迁客”的身份而西望故都长安,却只见一片迷茫,楼中传来笛声,仿佛将《梅花落》的曲调吹落在了五月江城,迁居的失意、对故乡的思念,都融入了这凄凉的笛声与幻景之中。
迁居之思:田园归隐,安贫乐道
还有一种迁居,是从繁华的都市迁往宁静的田园,这背后是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节选)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解说:陶渊明的迁居,是一场主动的、精神上的回归,他从“尘网”般的官场迁往“自然”的田园,这首诗将迁居前后的心境对比得淋漓尽致,新居的“草屋”、“榆柳”、“桃李”、“鸡鸣狗吠”,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画卷,这正是诗人梦寐以求的生活。
迁居诗歌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 对“根”的眷恋:无论走多远,故乡永远是心中的牵挂。
- 对“变”的感慨:环境变了,人际关系变了,人生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
- 对“新”的期待:新家、新生活,总带来一丝希望和憧憬。
- 对“我”的审视:在新的环境中,人更容易反思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诗经》的质朴吟唱,到陶渊明的田园牧歌,再到杜甫、柳宗元的深沉悲歌,迁居这一主题,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文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悲欢离合与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