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情感文章 > 爱情文章 > 文章内容

端午节随想

作者: 佚名来源: 网络文章 时间: 2022-03-20

  今年的端午节心情比较沉重,也许是一些经历让我将现实看得更清楚,也清醒了许多。想来古今都是这样,是非忠一奸一难分的时候就会生出些文人的悲剧来。

  端午节的由来,最早应该来自于民间习俗。人对自然的认识来自于生活的总结。先秦时代农历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于是驱邪、消毒和避疫的方法表现在了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

  然而,被称作九毒之首的五月初五却与三个历史人物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其中两个男一性一的结局一直让后人伤怀。特别是在昏君无知自大、一奸一佞小人横行的时代,这种悲剧更是重复地上演着,拷问着为政者的良知和胆气,诠释着一个国度特殊的政治规则。而那位女一性一则成为了两千年来国人恪守美德的榜样,虽然这是一个被传说渲染过的传奇。

  这三人是屈原、伍子胥和曹娥,是他们完善了今天端午节的习俗并一代代延续下来。

  屈原投江是自觉行为,有着江河情结的他除了《九歌》中的篇章《湘君》、《湘夫人》、《河伯》,还在代表作《离一騷一》中两次提到彭咸。查阅资料,东汉学者王逸推断彭咸是因劝谏君主不被采纳而自己投水自尽的殷代贤臣。“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屈原告诉我们,他要学彭咸,要继承遗下的法则和榜样。

  《离一騷一》的结句“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既然没有人能与我一同推行美政理想,我就去追随那前代的神巫彭咸,相依为伴。)他已经坚定了必死的决心。这是一部遗书一性一质的绝唱,让书生颂读时怆然痛惜。

  为此文,书生再次细读了《离一騷一》,却不想过多了解后人对此文的品评。我不想一种来自直观的认识被别人左右。

  开篇,屈原自传其身世,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却面对“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的污浊现实,生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样令人感慨万端的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继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例举前代昏主贤君,以一浪一漫思想在梦幻中表达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最终归结了屈原“九死不悔”浮一尸一江上的无奈。

  关于屈大夫(曾官至三闾大夫)之死,后来所谓学者有两种说法,书生却不敢苟同。一种以为屈原之死是因为自身的过余孤傲高洁,不善于一团一结其他政治力量——“水至清则无鱼”。的确,屈原缺少政治朋友,但他不缺知音,那些熟悉他的下层百姓。可那几个边疆百姓,又怎能助他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试想当年那些蝇营狗苟占居着多数的郢都,如何让他安身立命?如何让小人们相信他的忠贞高洁?一个国家没了屈原这样的人是多么大的悲哀!难道我们还有颜面去苛求他和这些污浊们同流合污、献媚自保吗?书生以为,说这话的人与靳尚之流差不多,见利忘义、卑鄙龌龊。

  还有一种持着电一影《英雄》里的观点:屈原阻挡着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是不合适宜的,是不应该的。因为国家的统一会带来稳定和平,给百姓带来生息的环境。书生以为这是一种假仁假义、媚骨之人的托词。三千多年来,想“统一”中国的大有人在,当年小日本不是也想“帮助”和“统一”中国吗?这种人在那个时候一定会俯首听命助其完成野心,这是骨子里的汉一奸一命。如果有一天某国发动战争也想搞“统一”,书生真担心会生出多少更会摇尾的汉一奸一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应该多一些为国忧思,为民请命的能臣、君子。国家的一团一结、国力的强大,又怎需要别人来“统一”?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那句“亲贤臣,远小人”的话,可惜时常记得并警醒的人不多了。地位让人昏庸,小人受宠是因为他们会给你带来更多虚荣和满足。利益充足的时代是一奸一佞滋生的土壤。

  战国中期,屈原所在的楚国,国力强盛,领土也最为庞大,形成了“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局面。秦昭襄王的野心和一陰一谋,屈原早已洞察,并向怀王作了劝告,而楚怀王却听信了靳尚和公子兰的怂恿,最终被秦王囚禁,客死他乡。这对忠诚不二的屈原来说是不小的打击。而当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楚襄王上台后,君王的昏聩,更让靳尚和公子兰对屈原的迫害升级,结果屈原被革职流放到了楚国长江以南的边疆。

  在那里,他仍然关心着国家的前途,还怀揣着回到国都挽救国家的最后一线希望。

  他对国家由盛而衰、即将被秦所灭的忧虑、对楚王的忠诚、对百姓的怜悯、对君侧现实的悲愤及自己理想破灭的伤痛,都凝结在了《楚辞》这部作品中。

  他一直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联系在一起。他的身份让他不可能放弃这种萦怀于心的忧思,他做不到糊涂,更做不到逃脱般地接纳现实。书生能理解他投江的勇气和无奈,君王看不到他的赤子之心,小人痛恨他的远见卓识,百姓不懂他的深悲厚哀,他已经没有了选择的余地。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女媭她唠唠叨叨一声声把我指责)”。女嬃传说是屈原的姐姐,也有说是他的妹妹、女儿、侍女。《离一騷一》诗句里,姐姐的那些劝解,屈原都懂。他更懂得历史上以生命守护“忠义”的人。直到国都被秦军占领,他虽然早已预知了结局,但他的绝望是他不愿意看到那一刻的到来。

  如果一个人糊里糊涂就去了也许是幸事,可屈原那世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清醒一直折磨着他。他去的那一刻,一定让人不忍用心去揣测。

  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荡舟江河捞救,后来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一体,纷纷将米一团一投入江中,成为后来吃粽子的习俗。

  这是一个悲剧诞生出来的节日习俗。

  屈原的离去是不愿看到心痛的结局,而伍子胥却是预知了结局,却希望亲眼看到这结局,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忠贞和正确。

  伍子胥是个很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当年逃离楚国过昭关之时,一一夜急白头发,可见其心一性一。他本是楚国人,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楚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在助吴国攻破楚都后,伍子胥没能抓到楚昭王,于是把仇人楚平王的一尸一体挖出来,鞭一尸一三百才罢手。

  伍子胥是个能人,“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吴国的兴亡与他息息相关。但他强烈的个人复仇愿望和张扬极端的一性一格,使他的结局也在意料之中,也使得他的人格魅力在后人眼中大打折扣。他不能和书生心目中的屈大夫同日而语。

  伍子胥的烈一性一,表现在他因忠不见信而自刎之前说的那些话里:“你们一定要在我的坟墓上种植梓树,让它长大能够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悬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楼上,来观看越寇怎样进入都城,灭掉吴国”。就这句话,使得吴王大发雷霆,把伍子胥的一尸一体装进皮革袋子里,漂浮在江中。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今天的端午节。伍子胥的自刎一样是因为君王身边多了小人,这个一奸一佞小人叫伯嚭。历史总在循环着一些相似的东西。

  端午节的由来还牵扯到一位女一性一:曹娥。曹娥,父曹盱,为巫祝,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东汉汉安二年(143),曹盱驾船在舜江中迎潮神伍君,“为水所淹,不得其一尸一”。“孝女曹娥当时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哭寻父亲。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她也投了江,三日后抱出父亲的一尸一体。”上虞县官度尚改葬娥于江南道旁,命弟子邯郸淳作诔辞,刻石立碑,以彰孝烈。当时大文人蔡邕寻访到这里,时值夜暮,就用手摸一着碑上文字默读了全文,然后题写了八个字在石碑的背面:“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三国演义》中就讲述了曹一操一与杨修,同猜曹娥碑上字谜的故事。有了“绝妙好辞”这个故事的演绎,便成就了曹娥碑作为“中国最早的字谜”的美誉。

  曹娥因其孝行跟后来忠义的关羽一样,被历代帝王加封升了神职。时至今日,随着物质和文明的进步,我们这个礼仪之邦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还剩下多少呢?

  这几个文字,书生从昨夜十一时写到了今天凌晨。是为着信而见疑、忠贞不改的屈原;为着意志坚定、一性一格刚烈的伍子胥;也是为着寻父投江、孝行惊世的曹娥;更是为着五月初五,这个我们应该记下的日子。

  写到这里虽然感觉轻松了许多,但心里仍然放不下那个“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的屈原。在今天这个节日里,我想我会一直想着他的。

  今天、明天,我还会和你们一样,再去认真地拜读屈原留下的中国古代第一篇,也是最长的那篇抒情诗《离一騷一》。

相关推荐

求配文案... 1.落日弥漫的橘 天边透亮的星 2.想和你看着落日 只谈微风和晚霞 3.你是落日弥漫的橘 天边透亮的星 4.夕阳总会落在你身上 你总会浪漫一场 5.比起日出 我更喜欢日落 因为早上起不来 6...[阅读全文]

爱一个人的滋味,就像是手中抓了一把沙子,很想抓的紧紧的,可是抓了太紧了反而剩下的却不是很多,想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是喝了一杯水,然后用很长的时间把它变成一滴滴的眼泪,忘记一个人的滋...[阅读全文]

上一篇:隔宿的猪头歇后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