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诗意盎然,校园里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大班诗歌朗诵比赛,这是一场声音与情感的盛宴,一次与千年文化的美好相遇,为了让孩子们的朗诵更具韵味,更能打动人心,我们一同来探寻诗歌背后的奥秘,掌握一些实用的朗诵技巧。

探寻源头:知人论世,方能情动于中
一首好诗,如同一颗珍珠,是岁月与情感的凝结,若要朗诵得好,首先要理解它,这理解,便从诗歌的出处、作者和创作背景开始。
-
感受诗人的脉搏:每一首诗都跳动着一颗鲜活的心,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奔放豪迈,体现了他浪漫不羁的人格魅力,了解李白“诗仙”的称谓及其遍访名山的经历,就能在朗诵时自然流露出那种磅礴的气势,而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沉郁顿挫,背后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知晓他身处安史之乱的动荡年代,才能精准把握诗句中那份深切的悲悯,在为孩子选择篇目时,不妨先讲讲诗人的故事,让文字变得有温度,让孩子们与古人“交朋友”。
-
走进创作的情境:诗歌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了解了《春晓》是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所作,就能体会到诗中那份对春日清晨的细腻捕捉与淡淡惜春之情,而非简单的写景,明白了《七律·长征》创作于红军长征胜利之后,就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那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气概,这种背景知识的铺垫,能帮助小朗诵者建立起与诗歌的情感链接,让他们的朗诵不是机械地背诵,而是有根基的情感表达。
品味技法:巧用手法,让声音绘出画卷
诗歌之所以动人,除了深厚的内涵,还在于其精妙的艺术手法,在朗诵中,巧妙地将这些手法通过声音表现出来,能让表演瞬间增色。
-
意象的营造与呈现:意象是诗歌的基本艺术细胞,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连续铺排多个意象,共同渲染出萧瑟凄凉的秋日氛围,在朗诵时,对“枯”、“老”、“昏”等字眼可以适当加重、延长,声音色调偏于低沉,以描绘出这幅苍凉的画卷,而贺知章的《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则将柳树比作碧玉和丝绦,意象清新美丽,朗诵时,语调可以明快上扬,声音清亮,展现出春日的生机勃勃。
-
修辞的妙用与表达:
- 比喻与拟人: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比作剪刀,新颖奇特,朗诵到“似剪刀”时,可以带有一丝惊喜和赞叹的语气,突出这个巧妙的比喻。
- 夸张:如李白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极言楼高,朗诵时,气息要足,声音可以推向高处,营造出一种伸手可及的奇幻感觉。
- 对仗:古典诗词尤其讲究对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朗诵时,要注意上下句的呼应关系,节奏点要清晰,形成一种工整和谐的音乐美感。
实践演练:声情并茂,让朗诵直抵人心
掌握了诗歌的内核与技法,最终需要通过声音这个载体来完美呈现。
-
节奏与停连的把握:诗歌的节奏感非常强,五言诗多为“二二一”或“二一二”节奏,七言诗多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节奏,例如朗诵“床前/明月/光”,停顿要清晰,但节奏并非一成不变,根据情感需要,可以灵活处理停连,比如在关键意象或情感转折处,可以适当运用“延长停顿”(情感的留白)来强调,引发听众的共鸣。
-
重音与语气的强调:重音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关键,例如朗诵《游子吟》“慈母手中线”,重音可以放在“慈母”上,突出母亲的慈爱;而“临行密密缝”,重音在“密密”,则能体现母亲动作的细致与内心的不舍,语气的把握则关乎诗歌的整体情感基调,是喜悦、忧伤、激昂还是深沉,都需要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来准确传达。
-
态势语的辅助:恰当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眼神应随着诗歌内容变化,或凝视远方,或低头沉思,手势要自然、舒展,与诗句内容相配合,例如在表达“上天”时手可轻柔向上指引,在表达“胸怀”时手可轻抚胸前,切记态势语贵在精不在多,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而非生硬的设计。
为比赛选诗的一点建议
为大班孩子选择朗诵篇目,应充分考虑其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篇幅不宜过长,内容应积极向上,易于引发情感共鸣,低幼年龄段可选择《咏鹅》、《春晓》等画面感强、充满童趣的诗篇;稍大些的孩子可以尝试《望庐山瀑布》、《登鹳雀楼》等意境开阔、富有哲理的名篇,也可以适当选取一些优秀的现代儿童诗,语言更贴近生活,更能让孩子们敞开心扉去表达。
诗歌朗诵,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次自我情感的洗礼,它不仅是比赛,更是美的熏陶和人格的滋养,期待每一位小选手都能在诗歌的海洋中尽情徜徉,用最纯真的声音,唤醒文字的生命力,在比赛的舞台上,留下属于自己的、最闪亮的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