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六一英文诗歌,六一英文诗歌朗诵

(文章开始)

六一英文诗歌,六一英文诗歌朗诵-图1

漫步在六月的阳光下,空气中似乎都弥漫着欢快与纯真的气息,儿童节是属于孩子们的庆典,而诗歌,则是为这份纯真与想象力插上翅膀的绝佳方式,让我们一同走进几首经典的英文儿童诗歌,不仅欣赏其韵律之美,更能理解其渊源与深意,从而在亲子共读或教学中,更有效地传递这份文学的乐趣。

《The Star》:童谣宇宙中的永恒星光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这熟悉的旋律几乎跨越了所有语言和文化屏障,成为全球儿童启蒙的通用语言,这首小诗的歌词源自19世纪初英国著名诗人简·泰勒(Jane Taylor)于1806年发表的诗歌《The Star》。

简·泰勒与她的姐姐安·泰勒共同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儿童诗歌,收录在诗集《Rhymes for the Nursery》中,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儿童文学开始受到更多关注,泰勒姐妹的作品以其质朴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和道德启发性而著称。《The Star》正是其中的典范,它并非源于某个复杂的传说,而是直接捕捉了孩童仰望星空时最本真的好奇与惊叹,这种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感受与发问,恰恰是儿童认知世界的第一步。

在教学方法上,这首诗歌是绝佳的入门材料,其AABB的押韵结构简单明快,易于儿童跟读和记忆,家长或教师可以:

  • 情境教学:在晴朗的夜晚,与孩子一同观察星空,朗读这首诗,将文字与现实体验直接关联。
  • 音乐互动:利用其广为传唱的曲调,鼓励孩子边唱边做动作,例如用小手模仿星星闪烁,加深对词汇(如twinkle, star, diamond)的理解。
  • 启发提问:在诵读后,可以顺着“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的句式,引导孩子提出自己对月亮、太阳或其他事物的疑问,激发探索欲。

《Now We Are Six》:A.A.米尔恩笔下的成长注脚

“When I was One, I was just begun. When I was Two, I was nearly new...” 这首充满稚趣与自豪感的小诗,出自英国作家A.A.米尔恩(A. A. Milne)为其子克里斯托弗·罗宾创作的诗歌集《Now We Are Six》(1927年),米尔恩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小熊维尼》,而他的诗歌同样浸润着对儿童心理世界的精准洞察与温柔爱意。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小熊维尼”的故事紧密相连,是克里斯托弗·罗宾成长历程的文学记录,它以一种天真烂漫的口吻,回顾了从一岁到六岁的“漫长”岁月,最终在六岁这一年找到了“简单而快乐”的归属感,这精准地反映了学龄前儿童对“成长”这一概念的认知:每长大一岁,都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都意味着自我认知的进一步完善。

使用这首诗歌时,可以侧重于其情感价值与认知功能:

  • 建立认同感:对于即将或刚刚年满六岁的孩子,这首诗能给予他们强烈的身份认同和成长自豪感,可以鼓励他们创作属于自己的“成长诗”,回忆每一岁的小故事。
  • 体会语言幽默:诗中“When I was Five, I was just alive”这类略带俏皮的表述,充满了童真式的幽默,可以引导孩子感受这种语言趣味,并尝试用类似句式描述自己的特点。
  • 连接文学世界:如果孩子熟悉小熊维尼的故事,可以将这首诗与维尼、小猪等角色联系起来,让诗歌成为进入更广阔文学天地的桥梁。

《Jabberwocky》:路易斯·卡罗尔的奇幻文字游戏

“Beware the Jabberwock, my son! The jaws that bite, the claws that catch!” 这首光怪陆离、充满生造词的诗歌,出现在路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的经典小说《爱丽丝镜中奇遇记》(1871年)中,它与前面两首诗的风格截然不同,展现了儿童文学中荒诞与想象力的极致。

卡罗尔本身是数学家与逻辑学家,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语言逻辑的颠覆与重构。《Jabberwocky》的创作背景即是爱丽丝在镜中世界里读到的一首令人费解的诗,诗中大量使用如“brillig”、“slithy”、“toves”、“gyre and gimble”等自创词汇,但它们并非胡乱堆砌,而是通过巧妙的构词法(如混合词)和严格的格律(抑扬格四音步),营造出一种既陌生又似乎可以理解的奇幻氛围。

对于这样一首“困难”的诗歌,教学方法重在激发想象而非精确理解:

  • 猜词游戏:鼓励孩子根据诗歌的上下文和声音的质感,猜测这些生造词的含义。“slithy”听起来是否结合了“slimy”和“lithe”?“frumious”是否充满了“fuming”和“furious”的愤怒情绪?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极好的思维训练。
  • 绘画创作:让孩子依据诗歌的描述,画出他们心目中的Jabberwock(炸脖龙)、Bandersnatch(班德斯natch)等怪兽,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图像。
  • 感受节奏与氛围:即使不理解每个词的意思,诗歌强烈的节奏感、重复的句式和押韵,依然能传递出紧张、危险与最终胜利的喜悦等情绪,可以大声朗读,重点感受其音乐性和戏剧性。

英文诗歌的教学与应用手法

将英文诗歌融入儿童教育,关键在于化“学习”为“游戏”,化“难点”为“趣点”。

  1. 韵律感知先行:儿童对节奏的敏感度远高于对语义的理解,选择韵律感强的诗歌,通过拍手、跺脚、摇摆等方式将节奏具象化,让孩子首先享受语言的音乐性。
  2. 视觉化辅助:利用绘本、动画、手绘图画或简单的肢体表演,将诗歌内容直观呈现,视觉元素能有效帮助孩子建立词汇与意义的连接,尤其是在面对陌生词汇时。
  3. 重复与记忆:儿童乐于在重复中获得熟悉感和成就感,反复吟诵喜爱的诗篇,直至他们能够部分或全部背诵,这一过程能极大地增强其语感和自信心。
  4. 创造性延伸:鼓励孩子续写诗歌、改编歌词、或者根据诗歌主题进行故事接龙,读完《Jabberwocky》后,可以一起创造一种新的幻想生物并为其命名。

诗歌,尤其是为儿童创作的诗歌,是人类赠予童年最珍贵的礼物之一,它不仅仅是语言的练习,更是情感的熏陶、想象的滋养与思维的锻炼,在六一儿童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选择一首优美的英文小诗,与孩子一同诵读、玩耍、探索,或许就是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心灵之窗,这个过程中所收获的,远不止是语言能力的提升,更是共同度过的高质量、充满文学芬芳的亲密时光。

(文章结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