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2025年高考诗歌鉴赏,典故考点今年会怎么考?

第一部分:什么是典故?

典故,顾名思义,是“典例”和“故事”的合称,在诗歌中,它特指诗人借用古代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前人诗文、民俗掌故等,来含蓄、凝练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或描绘特定景象的一种修辞手法。

2025年高考诗歌鉴赏,典故考点今年会怎么考?-图1

说古事,喻今情”。

为什么诗人要用典故?

  1. 言简意丰:用几个字就能唤起读者对一个完整故事或丰富意象的联想,极大地增加了诗歌的内涵和密度。
  2. 含蓄蕴藉:有些情感或观点不便直说,用典故可以委婉、典雅地表达,留给读者品味和想象的空间。
  3. 增强文化底蕴:典故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库,运用典故能彰显诗人的学识修养,使诗歌更具历史厚重感和文化气息。
  4. 营造特定氛围:特定的典故能瞬间营造出诗歌所需的情感基调,如悲壮、闲适、豪迈等。

第二部分:典故的主要类型

我们可以将诗歌中常见的典故分为以下几类:

神话传说类

这类典故充满了奇幻色彩,常用来解释自然现象、抒发浪漫情怀或表达某种理想。

  • 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炎帝之女溺死于东海,化为精卫鸟,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
    • 寓意:表现不屈不挠、意志坚定的斗争精神。
    • 例诗: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 嫦娥奔月:传说后羿的妻子嫦娥偷食仙药,飞升月宫,终日孤寂。
    • 寓意:象征孤独、寂寞,或对美好而遥不可及的事物的向往。
    • 例诗: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鲲鹏展翅:出自《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 寓意:比喻志向远大,气魄非凡。
    • 例诗:李白《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历史故事类

这是典故中最常见的一类,诗人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身或现实。

  • 燕然勒石:东汉大将窦宪大破北匈奴,在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刻石记功。
    • 寓意:建立不朽功勋,报国立业。
    • 例诗:王昌龄《从军行》:“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虽非直接引用,但意境相似) 或直接化用,如“勒石燕然”成为边塞诗常见意象。
  • 折戟沉沙: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指赤壁之战中折断的兵器沉埋沙中。
    • 寓意:引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抒发怀古之幽情。
  • 廉颇老矣: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名将廉颇虽老,仍思报国,但使者受谗言所骗,回报赵王说廉颇“一饭三遗矢”(一顿饭上了三次厕所),赵王遂不再用他。
    • 寓意: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 例诗: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前人诗文类

诗人直接或化用前人的诗句、意象,形成新的意境。

  • 青鸟:源自西王母的神话,后人在诗中常以“青鸟”或“青鸟使”作为信使的代称。
    • 寓意:传递消息,象征希望或思念。
    • 例诗: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豆蔻: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用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比喻十三四岁的少女。
    • 寓意:代指少女,形容其青春美好。
    • 后世化用:如“豆蔻年华”成为固定成语。
  • 莼鲈之思:西晋张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于是辞官归乡。
    • 寓意:对故乡的思念,或辞官归隐的愿望。
    • 例诗: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民俗掌故类

这类典故源于民间习俗或特定器物。

  • 红叶题诗:唐代宫女在红叶上题诗,放入御沟,被外流之人拾得,由此结下良缘。
    • 寓意:象征美好的姻缘或浪漫的爱情。
    • 例诗: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虽非直接写红叶,但意境相通)

第三部分: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典故?

鉴赏典故,关键在于“知人论世,由古及今”,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步:识别典故,追溯出处 首先要能判断出诗句中是否用了典故,这需要一定的文学积累,一旦识别,就要立刻去查这个典故的原始出处原始故事

  • :这个典故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主人公是谁?故事的结局如何?

第二步:理解典故,把握原意 深入理解典故本身的核心寓意,它最初表达了什么情感或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 :“精卫填海”的原意是悲壮的、不屈不挠的。

第三步:结合语境,分析作用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将典故放回到具体的诗歌中,分析诗人为什么用它,想达到什么效果。

    1. 类比关系:诗人用这个典故,是在类比自己的什么处境或情感?(如辛弃疾用“廉颇老矣”,类比自己被闲置、报国无门的处境)
    2. 情感寄托:诗人是想借典故抒发怎样的情感?(如李商隐用“嫦娥奔月”,寄托自己孤独、悔恨的复杂情感)
    3. 观点表达:诗人是想借典故表达怎样的观点?(如杜牧用“折戟沉沙”,表达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
    4. 意境营造:典故为诗歌营造了怎样的氛围?(如“鲲鹏展翅”营造了雄浑开阔的意境)

第四步:比较异同,深化理解 将典故的“原意”与诗人在诗中的“新意”进行比较,体会诗人的创造性转化。

  • :同样是用“燕然勒石”的典故,王维可能用来表达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而范仲淹可能用来抒发“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思乡与报国矛盾之情,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典故的内涵进行重新诠释和侧重。

鉴赏实例分析

我们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四联分别用了四个典故,层层递进,营造出迷离、哀婉、华美的意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