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2025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今年会怎么考?

【高考诗歌鉴赏通关秘籍】表现手法全解析:从“看不懂”到“拿满分”,就差这一篇!**

2025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今年会怎么考?-图1

(引言 - 吸引眼球,点明用户痛点)

“老师,这首诗我读了好多遍,字都认识,但就是不知道它好在哪,更别提回答它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了!” “每次遇到表现手法的题目,我都只能写‘比喻’‘拟人’,然后就没下文了,得分总是不高。”

是不是感觉句句戳中你?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绝对是重中之重,也是不少同学的“失重区”,它就像诗人手中的“魔法棒”,能化腐朽为神奇,让寻常的景、物、情,迸发出惊人的艺术魅力,我们就来系统梳理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教你如何精准识别、深度分析,让你的诗歌鉴赏能力“up up up”!

(第一部分:什么是表现手法?——揭开神秘面纱)

我们得明确,表现手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指的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所运用的各种特殊的艺术技巧和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更生动形象地表达情感、描绘景物、阐述观点,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就是你读诗时,觉得“哇,这句写得真妙!”、“这个想法真特别!”,那诗人很可能就运用了某种精妙的表现手法,它包括我们常说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狭义)、构思技巧等多个层面,别混淆了哦!

(第二部分:高考表现手法“全家桶”——你必须掌握的核心考点)

就是我们今天的“重头戏”!老师为大家整理了高考诗歌鉴赏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并附上实例解析,帮你彻底搞懂!

修辞手法——“修辞立其诚”,让语言生动形象

修辞手法是表现手法中最基础也最容易识别的一类,高考中几乎必考。

  1. 比喻:打比方,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

    • 识别:出现“如”、“似”、“仿佛”、“好比”、“恰似”等喻词,或暗喻。
    • 作用:使事物形象生动,特征突出,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
    •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二十三首·其五》)——将沙漠比作雪,月光比作钩,勾勒出边塞的苍茫与清冷。
  2. 拟人:把物当人来写,赋予人的情感、动作或思想。

    • 识别:物+人的动作/情感。
    • 作用:使事物人格化,富有情感,生动有趣,增强亲切感。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花也感时落泪,鸟也恨别惊心,赋予花鸟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忧伤。
  3. 夸张:故意言过其实,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 识别:夸大其词,但合乎情理。
    • 作用: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极言愁绪之深长,生动形象。
  4.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 识别:两句字数相等,结构对称。
    • 作用: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便于记忆;内容凝练,概括力强。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色彩鲜明,对仗工整,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5. 借代: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 识别: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绿”代指叶,“红”代指花,“肥”“瘦”形容叶茂花残。
  6. 设问: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问而不答。

    • 识别“……吗?”“……呢?”或明显的问句。
    • 作用: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语气更有力。
    •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短歌行》)——引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7.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暗含在问句中,无疑而问。

    • 识别:问句形式,但答案明确。
    • 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使语气更强烈。
    •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连续反问,引发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表现手法(狭义)——“文似看山不喜平”,让诗歌跌宕起伏

这里的“表现手法”指的是狭义上的,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并列的一些技巧。

  1.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 识别:景中有情,情藏于景。
    • 作用:使情感含蓄蕴藉,意境深远,让读者在品味景物中感受情感。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借浩渺的长江水,抒发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 情景交融:情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无法分割。

    • 识别:景即是情,情即是景。
    • 作用:创造完美的意境,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悠然的心境与恬静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
  3. 托物言志:借助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描绘来表达某种志向、情感或哲理。

    • 识别:咏物诗,物中有“我”的影子。
    • 作用:使表达更含蓄、更深刻,富有象征意味。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借竹子的坚韧顽强,表达诗人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品格。
  4. 衬托/烘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

    • 分类
      • 正衬(陪衬):用类似事物衬托,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以潭水之深衬友情之深。
      • 反衬:用相反事物衬托,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以蝉、鸟的喧闹衬林山的幽静。
    • 作用:突出主体,使形象更鲜明,增强表达效果。
  5.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 识别:事物间存在明显差异。
    • 作用: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更鲜明,增强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尖锐对比,揭露社会矛盾。
  6. 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相互映衬,交织在一起。

    • 识别:“实”是眼前景、事;“虚”是想象、回忆、梦境等。
    • 作用:丰富诗歌内容,拓展意境,突出主题,引人遐思。
    • :“今夜鄜州月,闺中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