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秋”为主题的诗歌在中国文学中源远流长,数量浩如烟海,它承载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从悲凉、萧瑟到开阔、喜悦,不一而足。

这里为您精选了一些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经典“秋”诗,并附上简要的赏析,希望能带您领略中国诗歌中“秋”的万千气象。
悲秋之祖:开创性的秋意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赏析】 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悲秋名篇之一,秋水、白露、寒霜,共同构成了一幅清冷、迷蒙的景象,诗人追寻着“伊人”,道路却“道阻且长”,可望而不可即,秋天的萧瑟与诗人内心的失落、惆怅完美融合,奠定了“悲秋”的文学基调,这里的“秋”,是朦胧而忧伤的。
盛唐气象:开阔与悲壮的交响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这首诗,将秋的意境推向了极致,前四句写景,雄浑壮阔。“无边落木”与“不尽长江”一落一起,一静一动,描绘出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充满了苍凉的历史感,后四句抒情,将个人身世之悲(常年漂泊、年老多病)与家国之恨融入秋景之中,沉郁顿挫,气象万千,这里的“秋”,是宏大而悲壮的。
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 这首诗是“反悲秋”的杰作,一反文人墨客见秋而悲的传统,诗人高唱“秋日胜春朝”,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豁达的胸襟,一只冲破云霄的白鹤,不仅打破了秋日的寂寥,更将诗人的豪情壮志带向了广阔的蓝天,这里的“秋”,是豪迈而向上的。
宋词雅韵:细腻与深婉的抒情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赏析】 柳永的这首慢词,将秋的凄清与游子的思乡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暮雨”、“霜风”、“残照”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冷、萧瑟的氛围,面对“无语东流”的长江,诗人不禁感叹自己漂泊无定的生涯,归乡无期,愁绪万千,这里的“秋”,是细腻而缠绵的。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元曲被誉为“秋思之祖”,全篇用意象叠加的手法,描绘出一幅凄凉的深秋黄昏行旅图,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每一个意象都充满了衰败和孤独感,最后以“断肠人在天涯”点睛,将秋的萧瑟与游子的悲苦推向高潮,这里的“秋”,是萧瑟而孤独的。
现代诗歌:意象与哲思的碰撞
徐志摩《秋月呀》
秋月呀!/ 谁不多情你的光,/ 谁不爱你的圆灵?/ 我有恋月症,在山中,/ 每当空际传来裂帛似的音调,/ 想必是月儿/ 在她自己的轨道,/ 为我巡狩的音波?/ 有一只过路的飞鹰,/ 报告了消息,/ 说月儿在天上/ 不孤单,/ 她有无数的星伴,/ 但星,能否/ 了解她的寂寞?
【赏析】 现代诗人笔下的“秋月”,褪去了古典的悲凉,更多了一份孤独与哲思,诗人将秋月拟人化,追问她是否孤独,即使有繁星作伴,也未必能被理解,这里的“秋”,是清冷而充满思辨的。
海子《秋》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请告诉我,你落在上面的那片土地/ 那是它的全部土地/ 明年秋天,我来到你的坟前/ 那时秋天的树木,将会落叶纷纷
【赏析】 海子的诗歌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和神性色彩,秋天的“深”,不仅是季节的深入,更是生命、精神和情感的深度,鹰、王、土地、坟茔等意象交织,构成了一幅苍茫、辽阔而又悲怆的画面,充满了对生命、死亡和存在的终极思考,这里的“秋”,是深邃而富有生命力的。
从《诗经》的朦胧忧伤,到盛唐的开阔悲壮;从宋词的细腻婉约,到元曲的萧瑟孤独;再到现代诗歌的哲思意象,“秋”在中国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母题,它不仅是季节的更替,更是诗人情感的载体、生命的映照和宇宙的沉思。
希望这份小小的辑录,能为您打开一扇通往中国古典与现代诗歌“秋日世界”的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