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通关秘籍:一文搞懂“景物形象”题型,高分不是梦!
(导语) 同学们,备战高考的你,是否曾在诗歌鉴赏题前感到迷茫?尤其是当题目问道“这首诗(或某联)描绘了怎样的景物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时,是否常常抓不住重点,词不达意?别担心!作为一名深耕古诗词教学多年的“老兵”,我将带你彻底攻克高考诗歌鉴赏中的“重头戏”——景物形象分析,本文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答”三个维度,为你拨开迷雾,提供一套可复制、高效率的解题模板,助你在考场上妙笔生花,拿下高分!

破题:什么是“诗歌景物形象”?——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在高考语境中,“诗歌景物形象”并非简单指诗歌中写了哪些自然景物(如山、水、花、鸟、月、风等),它是一个更富内涵的概念,指的是:
诗人通过精心的艺术构思,将客观景物(物象)主观化、情感化之后,在诗歌中呈现出来的、融合了诗人主观情感和思想意蕴的艺术画面或场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的景物,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人心灵的寄托,分析景物形象,本质上就是透过景物看情感,透过画面悟心境。
【小贴士】
- 物象:客观事物,如“孤舟”“落日”“梧桐”。
- 景象:多个物象组合成的画面,如“枯藤老树昏鸦”。
- 意境:景象与情感的完美融合,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是我们分析景物形象的最终落脚点之一。
探究:为何高考如此青睐“景物形象”?——命题人的出题逻辑
高考诗歌鉴赏频繁考查景物形象,绝非偶然,这背后有深刻的命题考量:
- 核心能力考查:它直接检测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和审美体验能力,能否读懂景中之情,是衡量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标尺。
- 诗歌本质体现: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宋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情景交融”,景物形象是诗歌情感表达的“窗口”,抓住了它,就等于抓住了理解诗歌的“钥匙”。
- 区分度明显:景物形象分析题,既能拉开基础薄弱学生的差距(仅停留在表面景物罗列),也能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能深入分析景物特征、情感内涵及艺术效果)。
攻略:三步走,精准“拿下”景物形象题——你的高分解题手册
面对景物形象分析题,不要慌!记住我们的“三步走”战略,步步为营,稳操胜券。
第一步:找——锁定意象,描绘画面(是什么?)
这是基础,拿到诗歌,首先要快速扫描,找出诗中描绘了哪些关键景物(意象),并用简洁的语言将这些景物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画面。
- 做什么:圈点勾画,找出名词性意象(月、柳、雁、菊等)。
- 怎么做:用“诗中描绘了……(景物),构成了……(画面)”的句式进行概括。
- 示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找”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日黄昏羁旅图”。
第二步:析——抓住特征,辨析手法(怎么样?)
这是关键,仅仅罗列景物是不够的,必须深入分析景物的特征(色彩、动静、声韵、虚实等)以及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
-
分析景物特征:
- 色彩:是“浓墨重彩”还是“淡雅清新”?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
- 示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明丽、活泼);“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寂、冷清)。
- 动静:是以“动”衬“静”,还是“静”中有“动”?
- 示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中有动,生机盎然);“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以动衬静,空灵静谧)。
- 声韵: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喧闹,还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幽寂?
- 虚实/远近/高低:诗人是如何组织空间顺序的?有何效果?
- 色彩:是“浓墨重彩”还是“淡雅清新”?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
-
辨析艺术手法:
-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
- 示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拟人,将诗人情感赋予花鸟,更添悲凉)。
- 表现手法:
-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最常用,景中含情。
- 寓情于景:情感完全融入景物之中。
- 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以相反的景物反衬情感,效果更强烈。
- 示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情,昔日离别之不舍与今日归来之悲凉形成对比)。
- 对比衬托: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 白描:不加修饰,简洁传神。
-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
第三步:悟——关联作者,挖掘情感(为什么?)
这是核心,也是得分点,将分析出的景物特征和手法,与诗人的生平遭际、思想情感紧密联系起来,揭示景物背后蕴含的深层意蕴。
- 做什么:思考“诗人为什么选择这些景物?他想通过这些景物表达什么?”
- 怎么做:用“诗人通过……(景物特征/手法),抒发了……(情感/思想态度)”的句式作答。
- 情感方向参考:
- 喜悦欢快:如早春新景、山花烂漫。
- 离愁别绪:如长亭折柳、孤帆远影。
- 思乡怀远:如月、雁、捣衣声。
- 羁旅愁思:如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
- 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如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隐逸闲适: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国破家亡/感时伤世:如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模板套用:实战演练,一学就会
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 这首诗前六句描绘了泰山怎样的形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高分答案示范】
这首诗前六句描绘了雄伟壮丽、神奇秀美的泰山形象。 (第一步:找)诗中描绘了泰山的“青”(青未了)、“神秀”(钟神秀)、“割昏晓”(高大雄伟)、“归鸟”(充满生机)等景物。 (第二步:析)诗人运用了白描和夸张的手法。“齐鲁青未了”以夸张之笔写泰山绵延广阔;“阴阳割昏晓”则用拟人(或夸张)极言泰山之高大雄伟,分割晨昏。“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通过写云气升腾、归鸟投入眼帘的动态景象,侧面烘托了泰山的神奇秀美和诗人对它的仰慕。 (第三步:悟)诗人通过对泰山雄伟壮丽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对泰山的无限赞美和热爱之情,以及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