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诗歌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修辞手法

这是最常见、最基础的一类手法,与文学中的修辞格高度重合。

诗歌的艺术手法有哪些-图1

比喻

定义:用本质不同但有相似点的事物来描绘另一事物,使语言更形象、生动。

  • 明喻:本体、喻体、喻词(像、是、仿佛、犹如等)都出现。
    • 例子月光如水水如天。(李煜《虞美人》)——将月光比作水,又把水天一色的景象比作天,极写月色的清柔和广阔。
  • 暗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但用“是”、“成为”、“变成”等词代替“像”。
    • 例子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将“你”直接比作“四月天”,充满了赞美和爱意。
  • 借喻: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 例子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用“孤帆”代指“船”。

拟人

定义:将物当作人来写,赋予其人的思想、情感或动作。

  • 作用:使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 例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花鸟本无情,但因诗人感伤时局、怨恨离别,仿佛也在落泪、心惊。

夸张

定义: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强化作者的情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 例子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用“三千丈”的白发极言愁绪之深重。

对偶

定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 作用: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凝练概括,增强语言的音乐美和形式美。
  • 例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对仗工整,色彩鲜明,动静结合,构成一幅完美的春日画卷。

排比

定义:把三个或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 作用:增强语势,条理清晰,长于抒情,能层层递进地表达思想感情。
  • 例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急切期盼。

设问 & 反问

  • 设问: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 作用:引人深思,突出重点,增强说服力。
    • 例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先问后答,将抽象的“愁”形象化为无穷无尽的春水。
  •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答案暗含在问句之中,无需回答。
    • 作用: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使感情更强烈。
    • 例子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虽非直接反问句,但结尾的“那头”蕴含着无尽的质问与无奈。

反复

定义: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 作用:一唱三叹,增强节奏感和音韵美,加深读者印象,突出情感。
  • 例子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再别康桥》)——“轻轻地”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宁静、飘逸又略带伤感的离别氛围。

用典

定义: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有出处的词句来写作。

  • 作用:使诗歌内容更丰富,含蓄典雅,增加文化底蕴和历史感。
  • 例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引用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自己虽有报国壮志却无人问津的悲愤。

表现手法

这类手法侧重于诗歌的整体构思和艺术构思。

象征

定义: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象征体)来暗示另一事物(被象征的本体),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化、具体化。

  • 作用:使诗歌内涵丰富,意蕴深刻,言简意丰,耐人寻味。
  • 例子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冰心《春水》)——以“墙角的花”象征那些眼界狭隘、骄傲自满的人。

虚实结合

定义:“实”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景物、事实;“虚”指主观想象、梦境、回忆、未来等。

  • 作用:能极大地丰富诗的意境,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 例子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诗人身在长安(实),却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如何看月(虚),将两地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动静结合

定义: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使画面更富生机和层次感。

  • 作用:使诗歌的画面感更强,富有情趣。
  • 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上句是静景(月光),下句是动景(泉水),一静一动,和谐完美。

烘托/衬托

定义:指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环境、气氛或其它事物,来突出主要对象的表现手法。

  • 正衬: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衬托。
    • 例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用“千尺深”的潭水来衬托汪伦送别之情“深”。
  • 反衬:用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来衬托。
    • 例子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用“蝉噪”和“鸟鸣”这些声音来反衬出树林和山林的“幽”静。

对比

定义: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

  • 作用:使对立的事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立场观点更鲜明、突出。
  • 例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将权贵家的奢侈与百姓的苦难进行尖锐对比,揭露了社会的不公。

联想与想象

定义:这是诗歌创作的基本思维方式,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 作用:是诗歌意境得以创造和升华的关键。
  • 例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由瀑布的壮观景象联想到“银河落九天”,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

起兴

定义: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写其他事物,再引出要表达的事物或情感。

  • 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全诗基调,引出下文。
  • 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以水边鸟的和鸣起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