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但答案比一个简单的数字要复杂一些。

“阙”这个概念,主要特指“词”这种文学体裁的分段。
下面我为您详细解释一下:
“阙”的本义与起源
- 本义:“阙”(què)的本义是古代宫门前两边的高台,中间有道路,是宫廷的象征,后来引申为“宫殿”、“朝廷”。
- 在词中的含义:词最初是用来配乐歌唱的,它的曲调有起有伏、有停顿,当一首歌唱完一遍后,会有一个音乐上的间歇或停顿,这个停顿就好像是歌曲的一个“段落”或“章节”,人们就用“阙”或“片”来指代词的这个分段。
- “遍”的含义:在唐代,一首乐曲从头到尾唱一遍,称为“一遍”,词的分段也可以叫“一阕”或“一遍”。
词的分阕(片)
词是按照固定的“词牌”来填写的,每个词牌都规定了句子的长短、句数、平仄和分阕的数量,最常见的词牌是分为两阕,也称为上下阕或上下片。
- 为什么分两阕?
- 音乐结构:在音乐上,这通常对应着“A-B-A”或“前奏-主歌-副歌”的结构,上阕(A段)和下阕(B段)的旋律和节奏可能不同,共同构成一首完整的曲子。
- 内容结构上,两阕之间常常形成对比或递进。
-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结构,上阕描绘眼前的景物,下阕由景生情,抒发内心的感受。
- 上阕叙事,下阕议论:上阕讲述一个故事或一个场景,下阕则对故事进行评论或引申出哲理。
- 上阕问,下阕答:上阕提出问题,下阕给出答案。
举例说明: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下阕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就是典型的两阕结构,上阕由月亮引发对宇宙和人生的遐想,下阕则由月亮的圆缺联想到人间的悲欢离合,最后升华出美好的祝愿。
除了两阕,还有一些词牌是三阕或四阕的,但相对较少。
其他诗歌体裁的“分段”
虽然“阙”是词的专用术语,但其他诗歌体裁也有分段的概念,只是叫法不同。
诗
- 绝句:分为“四句”,不分“阕”,通常前两句写景或叙事,后两句抒情或议论。
- 律诗:分为“八句”,通常分为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它有严格的对仗和平仄要求,结构非常严谨,但同样不叫“阕”。
曲
- 曲(散曲、套曲)的分段通常叫做“支”或“幺篇”,一支曲子就是一个独立的小段落,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套曲则是由多支同一宫调的曲子按一定规则联缀而成。
现代诗
- 现代诗没有固定的格律限制,其分段完全由诗人根据内容和节奏自由决定,我们通常称之为“节”或“段”。
| 体裁 | 分段叫法 | 结构特点 |
|---|---|---|
| 词 | 阕 或 片 (上阕/下阕) | 依据词牌,有固定格律,音乐性强,常分两段形成对比或递进。 |
| 诗 (绝句/律诗) | 句 或 联 (首联/颔联等) | 格律严格,句数固定,分段是结构性的,但非音乐性的停顿。 |
| 曲 | 支 或 幺篇 | 句式灵活,可以增加衬字,语言通俗,分段叫法独特。 |
| 现代诗 | 节 或 段 | 格律自由,分段完全服务于内容和节奏的表达。 |
当您问“诗歌分几阙”时,最准确的回答是:“阙”是词的分段单位,词通常分为上下两阕,其他诗歌体裁如诗、曲、现代诗,其分段有自己独特的叫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