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如何设计一堂引人入胜的诗歌教学课,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怀,是许多语文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一份优秀的诗歌教学设计,应当如同一座桥梁,连接着千年前的文字与当下学子的心灵。

溯源:知人论世,走进诗歌的时空背景
理解一首诗,绝不能脱离其产生的土壤,知人论世是解读诗歌的钥匙。
-
探寻作者生平与思想: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性格、艺术风格,深刻影响着其创作,教学李白《将进酒》,若不介绍其“谪仙人”的狂放不羁、壮志难酬的复杂心境,学生便难以体会“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豪言壮语下深藏的悲愤,教学杜甫《春望》,则需要勾勒出诗人身处安史之乱中,目睹山河破碎、家书难至的沉痛,方能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物我同悲的深刻内涵,将诗人的人生轨迹与作品紧密联系,诗歌便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诗人生命脉搏的跳动。
-
还原创作背景与时代风云:每一首经典诗作都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教学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必须联系北宋与西夏对峙,边患频繁的局势,才能读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所承载的戍边将士的艰辛与家国责任,教学文天祥《过零丁洋》,若不置身于南宋末年风雨飘摇、兵败被俘的绝境,便无法体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蕴含的震古烁今的民族气节,背景的还原,为诗歌注入了历史的厚重感,让学生在与历史的对话中获得精神的成长。
品析:涵泳字句,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其魅力在于精炼的文字中蕴含的无限韵味,教学设计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掌握品析的方法。
-
意象与意境: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基本单位,教学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引导学生找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一系列意象,感受它们共同营造出的萧瑟、凄凉、孤独的意境,进而理解天涯游子的断肠之思,意境是诗人通过意象组合所创造出的艺术境界,是情与景的交融,教学王维《山居秋暝》,引导学生想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画面,体会其空灵、静谧、超脱的意境,感受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
语言与手法:诗歌语言讲究凝练、生动、富有表现力。
- 炼字: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贾岛“僧敲月下门”的“敲”字,都是炼字的典范,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推敲关键动词、形容词的妙用,感受其画龙点睛的效果。
-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教学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江水喻愁,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愁思的绵长无尽,教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借代与拟人,新颖别致,传达出对春光易逝的惋惜。
- 声韵与节奏:诗歌的平仄、押韵、节奏本身也具有音乐美,朗读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能直观感受到其沉郁顿挫的声律之美,这种美感与诗歌的悲凉意境高度统一。
运用:连接古今,激活诗歌的生命力
学习诗歌的最终目的,是让古典智慧照进现实生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
-
对比阅读与拓展延伸:将题材、风格、手法相近或相反的诗歌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深化理解,将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的进行比较,感受“诗佛”的空灵与隐逸诗人的恬淡之异同,将苏轼的豪放词与柳永的婉约词对读,体会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风格,拓展阅读诗人的其他作品或相关评论,可以构建更立体的认知。
-
情境创设与情感共鸣: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音乐、视频,创设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在教张继《枫桥夜泊》时,播放钟声与江枫渔火的画面,配以悠远的古筝曲,能迅速将学生带入那个客船夜泊的孤寂夜晚,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生活经验,与诗歌情感产生共鸣,学习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朋友分别时的感受,体会这份慷慨激昂的慰藉与鼓励。
-
读写结合与创意表达:鼓励学生进行仿写、改写或撰写赏析短文,学习现代诗《再别康桥》后,可以尝试仿写一小节,表达自己对某个地方的留恋之情,通过写作,将输入转化为输出,深化对诗歌结构与情感的理解。
诗歌教学,其核心在于“引”而非“灌”,在于“启”而非“填”,教师的作用是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当学生能够用自己的心灵去触碰千年前的诗心,当古老的诗句能在他们面对现实困境时给予一丝慰藉或一份力量,诗歌教学便实现了其最本真、最崇高的价值,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文化的传承与生命的滋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