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小班诗歌《梦》小班诗歌《梦》教案反思

天已向晚,孩子们的小脑袋一点一点,快要抵不住那沉沉的睡意了,这时,轻轻念起:“小草爱做梦,梦是绿绿的……”那朦胧的意境,便像一片温柔的羽毛,轻轻拂过每个小小的心灵,这便是小班诗歌《梦》的魅力,它不讲授深奥的道理,只为孩子们初启的想象力,推开一扇洒满月光的窗。

小班诗歌《梦》小班诗歌《梦》教案反思-图1

这首小诗,其出处并非古代某位名家的诗集,也非异域传回的经典,它恰恰诞生于我们当代的儿童文学园地,是专为学龄前孩童精心培育的一株灵秀之花,作者往往是我们身边那些深谙儿童心理的教师或儿童文学作家,他们俯下身来,以与孩子平齐的视角观察世界,才能捕捉到如此纯净而充满童趣的意象,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和使用这首诗歌至关重要,它的创作背景,源于对低龄儿童认知特点与审美需求的深刻理解,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而形象的,他们通过感官与世界建立联系,诗歌摒弃了任何抽象的词汇,完全用具象的、色彩鲜明的事物来构建“梦”这个虚幻的概念,它的使命,不是被束之高阁地分析,而是要被孩子们用耳朵聆听,用小手比划,用整个身心去感受和体验。

作为教育者或家长,我们应当如何将这首清浅的小诗,有效地呈现在孩子们面前呢?

是营造情境,化身为梦。 在朗诵诗歌前,不必急于解释字句,可以先拉上窗帘,让室内光线变得柔和,播放一段舒缓的摇篮曲,或者 simplemente 用轻柔的语调对孩子们说:“夜晚来了,星星眨着眼睛,所有的小宝贝都要开始做甜甜的梦了,你们猜,小花、小草它们会梦见什么呢?” 通过环境的营造和语言的引导,先将孩子们的情绪带入一个安宁、准备入睡的氛围中,你再化身成一个“造梦者”,用充满神秘感和温柔的声音,将诗歌一句句地“送”到孩子们的耳边。

是调动感官,联动体验。 诗歌中充满了视觉与触觉的通感。“绿绿的”、“红红的”、“蓝蓝的”,这些不仅是颜色,更是可以被感觉的温度与情绪,在孩子们初步熟悉诗歌后,可以出示相应的图片卡片——一片生机勃勃的草地,一朵迎风绽放的小花,一片无垠的蓝天,更进一步,可以准备绿色的纱巾、红色的绒布、蓝色的丝带,让孩子们在听到相应诗句时,触摸这些材质各异的物品,将听觉、视觉与触觉全方位打通,让“梦”变得可听、可看、可触摸。

是鼓励创编,放飞想象。 这首诗歌的结构具有美妙的开放性,它提供了一个稳固的句式模板:“……爱做梦,梦是……的”,当孩子们熟练掌握后,他们的创作热情会被自然点燃,可以引导他们:“那,小蝴蝶爱做梦,梦是什么样的呢?”“小枕头爱做梦,又会梦见什么呢?” 孩子们可能会给出“梦是香香的”、“梦是软软的”等充满个人体验的答案,这个过程,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学创造,是想象力最珍贵的飞跃。

当我们深入剖析这首诗歌的创作手法时,更能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运。

它最核心的手法,是拟人化的生命赋予,在小班的认知里,万物皆有灵,诗歌中的“小草”、“小花”、“白云”、“小朋友”,被一视同仁地赋予了“做梦”这个极具人类特征的行为,这并非修辞技巧,而是与儿童“泛灵论”心理的完美契合,在孩子看来,小草会疼,小花会笑,白云会跑,它们和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伙伴,这种写法,瞬间拉近了诗歌与孩子的心理距离,让他们感到亲切、自然。

另一显著手法,是色彩与情感的象征联结,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心理学,绿色,象征着生机、安宁与成长;红色,象征着热情、喜悦与温暖;蓝色,象征着宁静、深远与自由,这些颜色并非随意选择,它们分别对应着小草、小花、白云的自然属性,更暗合了这些属性所能引发的美好情感,作者没有说“小草的梦是充满生机的”,而是说“梦是绿绿的”,将抽象的情感具象为鲜明的色彩,这正是符合幼儿形象思维的、最高级的表达。

重复与变化的韵律节奏,构成了诗歌的音乐美。“……爱做梦,梦是……的”这一句式的反复出现,为幼儿提供了可预期的安全感与节奏感,易于他们跟读和记忆,而在重复中,主语和颜色又不断变化,形成了节奏上的涟漪,避免了单调,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

这首《梦》,看似简单,却是一座引导幼儿步入文学与审美殿堂的彩虹桥,它不追求思想的深度,而致力于拓展感受的广度,它告诉我们,对于最初的生命启蒙,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感受到了什么”,那份由绿、红、蓝交织而成的梦幻色彩,那份万物有灵的温柔共情,会在孩子心中埋下最美的种子,终有一天,当他们在未来的某个月夜,不经意地望向天空时,心中会悄然升起一片“蓝蓝的”广阔与自由,那便是这首小诗赠予他们一生的、温柔的底色。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