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与谋略家
狐偃 (重耳的主要谋士)
- 名言:“有德不可敌。”
- 出处与背景: 这是狐偃在劝说晋文公重耳勤王(即帮助周天子平定内乱)时所说的话,当时,周天子襄王被王子带赶出洛邑,狐偃向重耳进谏,认为这是成就霸业的天赐良机,他强调,只要晋国能以“德”的名义出兵,匡扶周室,那么任何强大的对手都无法抵挡。
- 解读: 这句话是“尊王攘夷”战略的核心体现,将政治道德和军事力量完美结合,它表明,真正的强大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道义上的制高点,晋文公采纳此策,成功“勤王”,获得了周天子的正式封赏,为其霸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士蒍 (晋国大夫,预言家)
- 名言:“君之所谓‘爱之’者,乃‘害之’也;所谓‘恶之’者,乃‘好之’也。”
- 出处与背景: 晋献公宠信骊姬,欲废太子申生,立骊姬之子,大夫士蒍洞察到晋国公室即将因此大乱,便对太子申生的老师里克说这番话,意思是,国君(晋献公)表面上是“爱”你(申生),实际上是害你;表面上是“厌恶”骊姬,实际上却是在纵容她,这反而是对她(及其子)的偏爱。
- 解读: 这句话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和政治讽刺,它揭示了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表象与本质的巨大反差,提醒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尤其是在君主专制的环境下,不能简单地相信表面的言辞。
赵盾 (晋国正卿,权臣)
- 名言:“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 出处与背景: 晋灵公是个残暴的国君,曾因厨师没把熊掌炖烂就杀了,赵盾多次劝谏,惹得晋灵公非常不满,甚至派刺客去杀他,赵盾逃亡,还没逃出晋国国境(竟,通“境”),他的弟弟赵穿就弑杀了晋灵公,赵盾返回国都,太史董狐却在史册上写下“赵盾弑其君”,赵盾辩解说自己并不知情,董狐便引用了这句话来反驳他:“你身为正卿,逃亡没有越出国境(说明你还想回来),回来后没有讨伐弑君的贼人(赵穿),这弑君的罪名不是你又是谁?”
- 解读: 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君臣大义”的严苛标准,它强调,臣子对君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否直接参与,只要在其位,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政治和道德后果,董狐的“书法不隐”和赵盾的无奈,共同构成了这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军事家
先轸 (晋国中军将,军事天才)
- 名言:“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为君?”
- 出处与背景: 城濮之战后,郑国背晋向楚,晋文公去世后,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在经过晋国地界时,被晋军拦截,先轸力主出战,他对晋襄公说了这番话,意思是,秦国在我们国君去世的举丧期间,不但不表示哀悼,反而攻打我们的同姓之国(当时晋、秦、郑皆姓嬴,但关系已疏远),这是无礼至极,这样的国君,我们为什么要退让?
- 解读: 这句话充满了刚毅果决的军事气魄,它将道义(无礼)与军事行动紧密结合,为“崤之战”的爆发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先轸抓住“礼”这个大义名分,坚定了晋襄公出兵的决心,并最终全歼秦军,展现了晋国军团的强大实力和先轸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魏绛 (晋国大夫,和戎政策的提出者)
- 名言:“和戎有五利。”
- 出处与背景: 晋国周边的戎族时常侵扰边境,魏绛向晋悼公提议,采用和平方式(和戎)解决民族问题,而非单纯依靠武力,他系统阐述了“和戎”的五大好处。
- 解读: 虽然原文只留下“和戎有五利”这个总纲,但其内涵非常丰富,这五大利通常被解读为:1. 戎族安居乐业,不再侵晋;2. 晋国边境安宁,百姓休养生息;3. 晋国可以专心对付南方的主要对手楚国;4. 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5. 节省大量军费开支,这是中国古代“以夷制夷”和“怀柔远人”战略的早期典范,体现了超越时代的政治智慧。
史学家与思想家
董狐 (晋国太史,被誉为“良史”)
- 名言:“赵盾弑其君。”
- 出处与背景: 即上文提到的赵盾与晋灵公的故事,董狐坚持在史书上写下这五个字,不畏权贵,坚持历史的真相。
- 解读: 这句话本身不是名言,但董狐的行为和这句话所代表的精神,成为了中国史学的最高准则——“书法不隐”,即史官必须忠于事实,不隐瞒、不歪曲,即使面对死亡的威胁也要秉笔直书,孔子因此称赞董狐“古之良史也”,称其“书法不隐”,这种精神对后世史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成语典故中的晋国智慧
很多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成语,都源自晋国历史,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
退避三舍 (Tùi Bì Sān Shè)
- 出处: 城濮之战前,晋文公为报答当年流亡时楚成公的恩情,曾许诺“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三舍即九十里),作战时,晋军主动后撤九十里,既履行了诺言,又避开了楚军的锐气,最终诱敌深入,大获全胜。
- 解读: 这体现了“信”与“谋”的结合,坚守承诺是“信”,而以退为进、诱敌深入则是高超的军事谋略,它告诉我们,有时候暂时的退让是为了最终的胜利。
-
秦晋之好 (Qín Jìn Zhī Hǎo)
- 出处: 晋献公的女儿穆姬嫁给了秦穆公,晋文公重耳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又将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了他,两国通过多次联姻,建立了紧密的政治和姻亲关系。
- 解读: 这个成语后来泛指两家联姻,但在当时,它是春秋时期大国之间通过婚姻来巩固联盟、平衡力量的典型政治手段。
-
嗜杀成性 (Shì Shā Chéng Xìng)
- 出处: 形容晋灵公残暴无道,随意杀人。
- 解读: 这个词反面印证了晋国早期政治的混乱,也衬托了赵盾等忠臣劝谏的艰难和可贵。
-
病入膏肓 (Bìng Rù Gāo Huāng)
- 出处: 晋景公病重,梦见两个小鬼(“二竖”)作祟,医生桑田诊断说,病已进入“膏肓”之间(膏,心脏下的脂肪;肓,横膈膜),是药力无法达到的地方,无法医治。
- 解读: 后人用“病入膏肓”比喻病情严重到无法挽救的地步,也比喻事情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晋国的名人名言,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春秋时期那个大变革、大动荡时代的风云变幻,它们或高瞻远瞩(如狐偃的“有德不可敌”),或洞察人心(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