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夜坐》原文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诗歌鉴赏答案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静谧、清幽的月夜山居图,抒发了诗人在逆境中超然物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境,并借“猗兰”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广阔的胸襟,全诗意境空灵,情感真挚,是王阳明心学思想在文学创作上的完美体现。
赏析要点解析
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 作者: 王阳明(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思想。
- 背景: 此诗作于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因得罪大宦官刘瑾,被贬谪至贵州龙场,龙场当时是蛮荒之地,环境艰苦,在这段时期,他经历了人生的低谷,但也正是在此,他日夜反省,最终悟道,创立了影响深远的“心学”,这首诗正是他这一时期心境的写照。
逐句赏析
-
首联(第一、二句):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 夜色中,不知从何处飘来阵阵花香,清幽宜人,隔着潺潺的溪水,能望见石林深处那间简陋的茅屋。
- 赏析: 开篇即景,奠定了全诗清幽、静谧的基调。“花香入夜清”,嗅觉与视觉结合,写出了夜的宁静与芬芳。“石林茅屋”点明了诗人所处环境的简朴与孤寂。“隔溪声”的“隔”字用得极妙,溪声是背景音,它非但没有打破宁静,反而衬托出山林的空旷与茅屋的幽深,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诗人与这片自然。
-
颔联(第三、四句):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 我这个幽居之人,每当月亮升起,总喜欢独自一人出门漫步,寂静的山林中,偶尔能听到栖息的鸟儿发出一声鸣叫。
- 赏析: 此联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形象和环境的氛围。“幽人”是诗人自称,也暗示了他超凡脱俗、远离尘世的心境。“每孤往”三字,写出了他享受孤独、安于寂寞的状态,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而非物理上的可怜。“栖鸟山空时一鸣”是“以动衬静”的典范,在万籁俱寂的山林中,一声鸟鸣反而更凸显了环境的空旷与幽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高与不凡,如同那只偶尔发声的鸟,虽处空山,自有其声。
-
颈联(第五、六句):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 草上的露水打湿了草鞋,我毫不在意;山间的松风吹来,反而让我的葛衣变得格外轻快。
- 赏析: 此联是全诗的“诗眼”,集中体现了王阳明“天人合一”的心学思想和对自然的亲和力。“不辞”二字,写出了诗人甘愿与自然融为一体,不畏艰苦的豁达心态,他不再将草露视为麻烦,而是看作自然的馈赠。“偏与……轻”则更进一步,将外在的自然之力(松风)内化为一种精神的愉悦与自由,风本无情,但在诗人心中,它仿佛能理解自己,带来轻松之感,这表明他已经超越了物质的困苦,达到了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
尾联(第七、八句):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 我来到溪边,想要抒发如“猗兰”一般的高洁情怀,胸中涌起的情感,就像那绵延不绝的江北江南,广阔无垠。
- 赏析: 此联由景生情,点明了诗歌的主旨。
- “猗兰”:用典出自《孔子家语》,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曾在山谷中看到一丛兰花,感叹道:“夫兰当为王者香,而今独茂,与众草为伍,譬如贤者生不逢时,与鄙夫为伍也。” 王阳明以“猗兰”自比,表达了自己品德高洁却身处逆境的感慨,以及对自身价值的坚守。
- “临流欲写”:面对溪流,想要书写内心的情感,这是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
- “江北江南无限情”:这“情”是什么?它不仅仅是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更是一种博大的家国情怀和宇宙意识,虽然被贬于荒蛮之地,但他的心胸并未因此狭隘,反而像这江水一样,流向广阔的天地,关注着天下的百姓与社稷,这种“无限情”,正是“心学”中“心外无物,心即理”的体现——个人的精神世界可以无限广阔,超越地理的局限。
主题思想
- 超然物外、安于寂寞的隐逸情怀: 诗人身处贬谪的逆境,却能从清幽的夜色、花香、溪声、松风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享受,表现出一种随遇而安、与世无争的高洁品格。
- 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诗中,诗人与自然景物完全交融,草露、松风都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体现了王阳明心学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
- 坚守高洁、心系天下的博大胸襟: 诗人以“猗兰”自喻,表明自己不因环境恶劣而改变志向,结尾的“江北江南无限情”,将个人的情感升华,展现出一种超越个人得失、心怀天下的儒者担当。
艺术特色
- 意境空灵,情景交融: 全诗以“夜坐”为线索,描绘了一幅有声(溪声、鸟鸣)、有色(月色)、有香(花香)、有触感(露湿、风轻)的立体画卷,景中含情,情由景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 以动衬静,笔法精妙: “溪声”、“鸟鸣”是动态的描写,却成功地反衬出山林的幽静与空旷,使意境更加深邃。
- 用典含蓄,意蕴深厚: 尾联引用“猗兰”典故,言简意丰,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志向与情怀,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
- 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恬淡: 诗歌语言朴素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如同山间的清泉,流淌出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