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世界里,诗歌是情感的微风,是想象的翅膀,它们用最纯净的语言,描绘出最真挚动人的画面,对于家长和教育者而言,引导孩子接触和创作感人的儿童诗歌,不仅是美育的启蒙,更是情感教育的珍贵途径,让我们一起探寻这片充满灵光的天地,了解如何欣赏、如何引导,让诗的种子在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

经典作品的源泉:情感与观察的结晶
感人的儿童诗歌,其生命力往往源于作者对童年深刻的洞察与真挚的怀念,许多经典作品的“出处”,并非高深的文学理论,而是作者本人珍贵的童年经历或与孩子们相处的点滴。
我国著名诗人柯岩创作的《帽子的秘密》,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因为戴着一顶帽檐“牵拉”的帽子,而被小伙伴们误认为“海军”并开展了一场充满童趣的“军事游戏”,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关心儿童成长、深入观察孩子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诗中洋溢着的对英雄的向往、同伴间的纯真友谊以及活泼的戏剧性场景,正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它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并艺术地再现了那个年龄特有的情感与梦想。
再如诗人高洪波的《我想》,这首诗以一连串天真烂漫的想象——“我想把手儿接在桃树枝上”,“我想把脚丫连在柳树根上”——表达了孩子对自然的好奇与融入世界的渴望,这种看似荒诞的想象,恰恰是儿童思维中最宝贵的特点,作者正是站在孩子的视角,用诗的语言将这种奇思妙想具象化,从而引发了无数小读者乃至大读者的共鸣,这些作品的“作者”,无一不是葆有童心、善于倾听和观察的人。
创作背景的启示:从生活中汲取诗意
理解一首诗的创作背景,能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其情感内核,对于儿童诗歌而言,背景往往并不复杂,可能是一次游戏、一个疑问,或是一瞬间的感动。
家长和老师在为孩子选择或讲解诗歌时,可以简要介绍诗人是在什么情境下写下这首诗的,可以告诉孩子:“诗人可能是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在院子里奔跑时,产生了这样的灵感。”或者“这首诗是诗人回忆自己小时候最喜爱的一件玩具时写的。”这样的介绍,瞬间拉近了诗歌与孩子的距离,让他们感到诗歌并非遥不可及,它就来源于自己熟悉的生活。
鼓励孩子进行诗歌创作,也无需设定宏大的主题,引导他们观察身边的事物:一只忙碌的蚂蚁、一滴落在窗上的雨点、一次与朋友的短暂争吵、一份来自父母的拥抱……这些都可以成为诗歌的起点,感人的力量,正蕴藏在这些细微的日常之中。
教学方法与使用手法:如何引导孩子进入诗歌
将感人的儿童诗歌带给孩子们,需要讲究方法,目的是激发兴趣而非灌输知识。
-
诵读与感受为先:不要急于分析“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应用充满感情的、抑扬顿挫的声音为孩子朗读,让孩子闭上眼睛,用耳朵去捕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用心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和情感,多次诵读,直到孩子能够自然地跟着吟诵。
-
画面联想与具象化:儿童思维是具象的,在欣赏《我想》时,可以问孩子:“如果你把手接在桃树枝上,会看到什么?闻到什么?”或者鼓励孩子将诗歌的内容画出来,通过绘画、表演等方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能极大地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
-
聚焦情感体验:与孩子讨论诗歌的情感,可以问:“读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是开心、好奇,还是有一点点想念?”让孩子自由地表达感受,无需评判对错,重要的是建立诗歌与自身情感的连接,在读一些关于友情的诗歌时,可以引导孩子分享自己和朋友之间的故事。
-
模仿与创作练习:这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关键一步,可以从简单的“仿写”开始,学习了《假如》这类充满假设的诗歌后,可以让孩子模仿句式“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写下自己的愿望,这种练习降低了创作的难度,给了孩子一个安全的起点,让他们能勇敢地表达自己。
诗歌艺术手法的浅析:发现语言的魔法
在孩子们对诗歌产生兴趣后,可以适时、适度地引入一些简单的艺术手法概念,但这应像做游戏一样有趣。
- 比喻和拟人:这是儿童诗歌中最常见也最易理解的手法,如“阳光是调皮的娃娃,在树叶间跳跃”,将阳光比作娃娃并赋予其人的动作,立刻让画面生动起来,可以和孩子玩“像什么”的游戏,鼓励他们为常见事物寻找新奇有趣的比喻。
- 重复与节奏:许多儿童诗歌会通过句式的重复来营造节奏感和音乐性,同时起到强调情感的作用,例如在反复的吟唱中,情感得以累积和加深,可以让孩子拍着手念诗,感受其中的节奏。
- 奇妙的想象:这是儿童诗歌的灵魂,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哪怕它不符合常理,正是这种“不合理”,构成了诗歌最动人的部分,保护并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远比纠正其“逻辑错误”重要得多。
将感人的诗歌带入儿童的世界,本质上是进行一次心与心的交流,它不在于让孩子记住多少位诗人的名字,背诵多少首作品,而在于为他们开启一扇用语言感受美、表达情的窗户,作为引导者,我们最需要做的,是放下成人的架子,怀着一颗同样柔软和开放的心,与孩子一同聆听诗歌中的风声、雨声和心声,陪伴他们用最纯真的笔触,写下人生最初的诗行,当一首小诗能够触动孩子的心弦,引发他们的共鸣或创作的冲动时,教育最美的瞬间便已悄然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