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王安石名言千年后,为何仍被频频引用?

以下为您分类整理王安石最著名的名言名句,并附上出处和简要解读。

王安石名言千年后,为何仍被频频引用?-图1

政治抱负与改革精神

这类名言最能体现王安石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决心。

  1.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出处:《临川先生文集》
    • 解读:这是王安石变法思想的精髓,也是他面对巨大压力时的战斗宣言,意思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值得畏惧,旧有的祖宗法制不一定都要效法,流言蜚语和世俗的非议不值得忧虑,这体现了他敢于冲破传统、不畏艰难、坚持改革的巨大勇气。
  2. 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变不足畏。

    • 出处:同上(常与上一条并列,语序略有不同,但核心思想一致)。
    • 解读:强调变法的决心,不为任何外部压力所动摇,这是他“三不足”精神的直接表达。
  3.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 出处:《商鞅》
    • 解读:通过咏叹商鞅变法,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意思是:自古以来,管理百姓关键在于讲信用、重承诺,国家的政令(一言)比千两黄金(百金)还要重要,这强调了政府公信力在改革和国家治理中的核心地位。
  4.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出处:《登飞来峰》
    • 解读: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表面的“浮云”虽然会遮蔽视线,但因为自己身处最高处,所以能超越这些障碍,洞察事物的本质,这句诗常被用来比喻高瞻远瞩、不为眼前小事所迷惑的境界。

认知哲理与人生智慧

这类名言充满思辨色彩,探讨了认识世界和人生的深刻道理。

  1.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 出处:《题张司业诗》
    • 解读:看起来最平常、最普通的事物,实际上往往最奇特、不平凡;而那些看似轻易成功的事情,背后却往往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这句诗揭示了事物表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也道出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
  2.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出处:《登飞来峰》
    • 解读:这句诗除了有政治抱负的含义,也富含哲理,它告诉我们,要克服认知上的局限,不被眼前的假象所迷惑,就需要站得更高,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洞察力。
  3.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 出处:《读史》
    • 解读:历史流传下来的东西(糟粕)未必都是精华,真正的精神内核是很难用文字或图画(丹青)来准确描绘的,这表达了对历史文献的审慎态度,强调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精神。
  4.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 出处:《游褒禅山记》
    • 解读:世界上最雄伟、壮丽、奇特、怪异的景象,常常在那些艰险、偏远的地方,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没有远大志向的人是无法到达的,这句名言强调了立志和坚持对于实现目标的重要性。

文学创作与审美追求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对文学创作也有独到见解。

  1.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 出处:《题张司业诗》
    • 解读:这句诗也可以用来评价文学艺术,最高明的艺术作品,往往看起来平易近人,但其背后是作者千锤百炼的艰辛创作过程,它揭示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至高艺术境界。
  2.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 出处:《上人书》
    • 解读:我所说的文章,其目的在于对社会有所补益罢了,这体现了王安石“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反对无病呻吟、脱离现实的浮华文风,主张文学要服务于社会和政治。

爱国情怀与忧思

这类名言展现了王安石作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

  1.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 出处:《夜值》
    • 解读:在宫中值夜,连虫鸣都感觉到了春天的暖意,并穿透了绿色的窗纱,这句诗意境优美,通过对细微变化的敏感捕捉,表达了作者在政治中心对时局变化的敏锐洞察和内心的一丝暖意,也暗含了对新气象的期盼。
  2. 明日春风又一年,愿君强食长相健。

    • 出处:《示元度》
    • 解读:明天就是新的一年了,希望您能努力吃饭,保持身体健康,这句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体现了对朋友的深切关怀和朴素美好的祝愿。

王安石的名言名句,无论是抒发政治抱负,还是阐述人生哲理,都贯穿着一种刚毅、务实、高远的精神特质,他的话语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更是激励后人勇于探索、敢于担当、追求真理的精神财富,希望这份整理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位伟大的改革家和文学家。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