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司马懿哪些名言至今仍被职场人奉为圭臬?

司马懿的言论和事迹多见于史书《晋书》和《三国志》裴松之注,以及小说《三国演义》,他的名言深刻地体现了他深沉、隐忍、善于权谋的性格特点,既有对时局的精准判断,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司马懿哪些名言至今仍被职场人奉为圭臬?-图1

体现隐忍、韬光养晦的智慧

这类名言最能代表司马懿“老狐狸”般的性格,是他能够笑到最后的关键。

  1. “臣得托于殿下,殿下为骨肉之亲,臣为心腹之臣,岂敢有异心?”

    • 背景:面对曹爽的猜忌和打压,司马懿被迫以病重为由在家休养,曹爽派心腹李胜前去探望,实则试探,司马懿装病作态,说错话,穿错衣,将“并州”听成“荆州”,将粥洒在胸前,成功麻痹了曹爽。
    • 解读:这是司马懿对李胜说的话,意在表明自己是曹魏的忠臣,绝无二心,这句话是他在“高平陵之变”前伪装自己的完美体现,充满了政治智慧,看似忠心耿耿,实则暗藏杀机。
  2. “老物可憎,正复何苦,但为气尽,不得尔耳。”

    • 背景:同上,李胜探病时,司马懿假装年老昏聩,说了这句看似糊涂的话。
    • 解读:意思是“我这老家伙真是讨厌,身体不好,真是活受罪,只是还没断气,没办法罢了。” 这句话进一步加深了他病入膏肓、行将就木的假象,让曹爽彻底放松了警惕。
  3. “孤军远征,利速不利久,当乘其虚,一鼓作下。”

    • 背景:在与诸葛亮的北伐对峙中,许多将领主张速战速决,但司马懿力排众议,坚守不战。
    • 解读:这句话虽然不是他直接说的,但体现了他“以静制动”的战略思想,他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是最大弱点,他选择坚守,正是抓住了蜀军的“虚”,用持久战拖垮敌人,一鼓作气”取得胜利。

展现军事谋略与战略眼光

司马懿是顶级的战略家,他的名言充满了对战争、时局的深刻洞察。

  1. “亮远寇来利,利在急战,不可不战。”

    • 背景:同样是面对诸葛亮北伐,部将们请战,司马懿分析说。
    • 解读:“诸葛亮远道而来,他的优势在于速战速决,所以我们不能不战,但也不能轻易出战。” 这句话精准地指出了双方的核心矛盾,并确立了“以逸待劳,消耗敌人”的核心战略。
  2. “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 背景:司马懿在营中冷静分析诸葛亮的性格和用兵特点,对部下说。
    • 解读:“诸葛亮志向远大但不懂得抓住时机,足智多谋却缺乏决断,喜欢用兵却不懂得随机应变,他虽然带了十万大军,但早已落入我的计谋之中,要打败他是必然的。” 这充分展现了他对对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自己必胜的信心。
  3. “坚壁清野,以待其弊。”

    • 解读:这是司马懿对抗诸葛亮和东吴进攻时的核心军事策略,意思是加固营垒,清理掉周围的粮食等物资,让敌人无处抢掠,无法持久,最终因疲惫和缺粮而自行退却,这是一种极其高明的防御和消耗战术。

透露人生哲学与处世之道

司马懿的一生充满了政治斗争,他的言行也反映了他在复杂环境中求生存的哲学。

  1. “臣先人留田,陛下以臣为鹰犬,势得所趋,敢不竭股肱之力,效犬马之劳!”

    • 背景:这是司马懿早期对曹操说的话,表达了自己忠心耿耿、愿为曹操效犬马之劳的决心。
    • 解读:他将自己的家族命运与曹魏政权紧密联系在一起,以“鹰犬”自比,姿态谦卑,展现了高超的生存智慧,赢得了曹操的初步信任。
  2. “顾吾年八十,卿等六十六,是谓老时,皆当在吾前。”

    • 背景:晚年,他与儿子们谈论生死和未来。
    • 解读:“我今年八十岁,你们也六十六了,都死在我前面。” 这句话看似平淡,实则充满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和对身后事的安排,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冷酷与远见,确保在他死后,他的儿子们能够继续掌控权力。
  3. “臣非受命专征,而制臣之命,悬在陛下;臣非自专,而专之者,陛下也。”

    • 背景:在处理辽东公孙渊叛乱时,皇帝曹叡下诏让他自行决定是速战还是缓攻,司马懿在平定叛乱后,上表陈述此事。
    • 解读: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并非自己擅自决定一切,决定权在陛下您手中,看起来是我专权,但实际上是您授予我专权的权力。” 这既是事实陈述,也是一种政治表态,向皇帝表明自己并无二心,功劳和权力都是皇帝赋予的,是一种高明的政治表态。

《三国演义》中的经典名句(非正史,但流传极广)

小说《三国演义》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虚构了许多生动的对话,其中一些“司马懿名言”深入人心。

  1. “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 背景:听闻诸葛亮因日夜操劳而饮食减少后,司马懿对部下说。
    • 解读:“诸葛亮吃得少,公务却繁忙,这样下去身体怎么能撑得久呢?” 这句话既是对诸葛亮身体状况的精准判断,也充满了“知己知彼”的自信,后来一语成谶。
  2. “死诸葛走生仲达。”

    • 背景: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司马懿发现蜀军营旗整齐,不敢贸然追击,后来得知诸葛亮已死,才率军追赶,却被姜维用诸葛亮的遗计吓退,当地百姓编了这句话来嘲笑司马懿。
    • 解读:“死的诸葛亮吓跑了活着的司马懿。” 这句话虽然是百姓之语,却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也反衬出司马懿对诸葛亮这位一生之敌的忌惮。
  3. “吾乃有免死之计,正忧汝等老之将至耳!”

    • 背景:晚年,他的儿子们问他如何才能避免“鸟尽弓藏”的悲剧。
    • 解读:“我倒是有个能让自己免于一死的计策,只是担心你们活不到那个时候啊!” 这句话充满了政治的残酷性和家族传承的忧虑,表明他已经预见到自己死后,子孙们将面临的权力斗争。

司马懿的名言名句,核心可以概括为:

  • 隐忍:藏锋守拙,等待时机。
  • 权谋:洞察人心,善用策略。
  • 远见:着眼大局,深谋远虑。
  • 冷酷:在政治斗争中,情感是奢侈品,利益和生存是第一位的。

正是这些特质,让他从曹操时代的一个小小谋士,最终走向权力的巅峰,为西晋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