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古代罕见诗歌重现,为何突然走红?

“古代罕见诗歌”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这里的“罕见”可以从几个角度理解:一是流传不广、几乎失传的诗人作品;二是出自非主流诗人之手,如女性、僧人、道士等;三是诗歌内容奇特、风格迥异,在当时或后世都显得“另类”;四是因各种原因被历史刻意掩盖或禁毁的作品。

古代罕见诗歌重现,为何突然走红?-图1

以下我将从这几个维度,为您介绍一些真正意义上的“古代罕见诗歌”。


隐于历史的“沧海遗珠”:几乎被遗忘的诗人

这些诗人或许在当时小有名气,但其作品大多散佚,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只是吉光片羽,反而更显珍贵。

谢道韫:咏絮之才的悲歌

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的才女,谢安的侄女,王羲之的儿媳,她最著名的“未若柳絮因风起”流传千古,但这只是她才情的冰山一角,她的诗作大多失传,现存几首,无不体现出她超凡的气度和深沉的悲情。

《拟嵇中散咏松诗》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凝霜珍异类,冬见枝叶繁。 终岁常端正,岂无金玉颜? 灵木禀自然,为物贵且坚。

罕见之处:

  • 作者罕见:在男权至上的古代,能留下如此成熟诗作的女性凤毛麟角。
  • 立意罕见:这首咏物诗,表面咏松,实则自比,以松树的“凝霜”、“端正”、“贵且坚”自况,表达了自己在丈夫王凝之(才名远逊于她)去世后,于孙恩之乱中持刀门卫、保护家族的坚贞与刚毅,全诗气魄宏大,毫无脂粉气,是“咏絮才女”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非主流身份的“异响”:僧人、道士与无名者

这些诗人的身份决定了他们的诗歌风格往往跳脱出传统文人的框架,带有禅意、仙气或质朴的民间气息。

寒山子:疯癫诗人的禅意世界

寒山子是唐代著名的诗僧,其生平事迹充满神秘色彩,相传是一位长期隐居于天台山国清寺的“狂人”,他的诗被后人收录在《寒山子诗集》中,内容多为劝世、说理、描绘山水,语言通俗,风格独特。

《寒山诗其一》 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 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住兹凡几年,屡见春冬易。 寄语钟鼎家,虚名定何益?

罕见之处:

  • 风格罕见:寒山子的诗不拘格律,语言近乎白话,充满机锋和禅理,这种“疯癫”外表下的深刻智慧,与当时追求格律工整、辞藻华丽的唐诗主流形成鲜明对比。
  • 影响深远:他的诗在本土不受重视,却在日本、欧美大受欢迎,被誉为“东方的俳句”,对现代诗歌(如“垮掉的一代”)产生了影响,这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使其诗歌在全球范围内显得尤为“罕见”和独特。

吕岩(吕洞宾):诗仙亦道仙

作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在民间是神一般的存在,但他同时也是一位高产的诗人,其诗作充满了修道、悟道的体验和对世情的洞察。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罕见之处:

  • 作者身份罕见:由一位“神仙”所写的如此清新、质朴、充满田园牧歌气息的诗,令人称奇,诗中没有半分仙气,反而充满了对凡间闲适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展现了神仙世界的另一面。
  • 视角罕见:这首诗的视角是纯粹的“牧童”,而非高高在上的神仙,这种“神仙也羡凡间乐”的写法,打破了人们对神仙的刻板印象,显得亲切而真实。

内容奇诡、风格孤绝的“另类”诗歌

有些诗歌因其内容、意象或情感过于极端、个人化,在当时显得格格不入,因此流传不广,反而成为文学史上的“奇葩”。

李贺:“诗鬼”的幽光

李贺是中唐诗人,因其诗歌想象奇特、语言瑰丽、意境幽冷,被称为“诗鬼”,他的创作生涯短暂,存世诗作虽不多,但几乎首首惊才绝艳。

《秋来》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罕见之处:

  • 意象罕见:全诗充满了“衰灯”、“络纬(纺织娘)”、“花虫”、“香魂”、“鬼唱”、“恨血”等阴森、凄冷的意象,他将自己的苦闷与想象中的鬼魂世界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凄厉美感。
  • 情感罕见:诗中“肠应直”的奇想,“恨血千年”的悲愤,情感表达极为强烈和私人化,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与绝望,在古代诗歌中极为罕见。

朱淑真:断肠人的悲歌

朱淑真是南宋著名女词人,与李清照齐名,但她的生平和作品却充满了悲剧色彩,相传她因婚姻不幸,作品多“哀怨”,被父母焚烧大半,故传世极少。

《菩萨蛮·秋》 秋声乍起梧桐落,蛩吟唧唧还无休。 寂寞绣屏香,两眉愁几长。 宝鸭香销懒,罗衣金缕换。 独卧晚窗前,暮雨滴空阶。

罕见之处:

  • 女性视角的深度:朱淑真的词没有李清照的旷达,而是充满了对不幸婚姻的直接控诉和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这种毫不掩饰的女性情感,在理学盛行的宋代是极为大胆和罕见的。
  • 作品散佚的悲剧:她作品被毁的命运,本身就构成了她诗歌传奇的一部分,我们今天读到的,是她从“劫灰”中抢救出来的残篇,每一首都浸透了她的血泪,更显珍贵。

被历史尘封的“禁诗”:政治与时代的牺牲品

有些诗歌因触及了当时的政治禁忌或社会敏感问题,而被官方刻意打压、禁毁,因此变得极为罕见。

吴伟业:“梅村体”与亡国之痛

吴伟业是明末清初的诗人,其诗风沉郁苍凉,尤其是记录明末清初重大历史事件的“梅村体”叙事长诗,具有极高的史料和文学价值,但由于其诗中充满了对明朝的怀念和对清朝的隐晦批判,在清朝“文字狱”的高压下,其作品一度被列为禁书。

《圆圆曲》(节选)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罕见之处:

  • 政治敏感性:这首诗直接指责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将国家大义与个人情欲并置,充满了讽刺和批判,在清朝统治者看来,这是大逆不道之言。
  • 历史价值:正因其“罕见”和“禁毁”,这首诗反而成为研究明末清初知识分子心态和那段历史的珍贵文本,它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官方史书不愿或不敢记载的民间视角和情感。

这些“罕见诗歌”之所以珍贵,不仅因为它们数量稀少,更因为它们:

  • 打破了常规:在风格、题材、情感或作者身份上,为我们展现了古代文学光谱中不为人知的一隅。
  • 承载了个性:它们往往是诗人最真实、最个人化的表达,摆脱了为文造情的窠臼。
  • 映照了时代:它们像一面面棱镜,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下,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社会情绪、文化冲突和个人命运。

探寻这些诗歌,就像是推开一扇尘封已久的小门,门后是一个比我们想象中更加丰富、复杂、也更具人性光辉的古代世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