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2025高考诗歌鉴赏会考什么题型?命题趋势如何?

  1. 2025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整体特点与趋势
  2. 经典真题深度解析:以全国卷I《残春旅舍》为例
  3. 其他代表性试题简析

2025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整体特点与趋势

2025年的诗歌鉴赏题,相较于往年,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的趋势:

2025高考诗歌鉴赏会考什么题型?命题趋势如何?-图1

  1. 选材多元化,侧重名家非名篇:除了传统的唐宋诗词,还出现了金代诗歌(如全国卷I的韩偓诗),选材上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并非家喻户晓,但艺术手法精妙、思想内涵深刻的“非名篇”,这更能考查学生的真实鉴赏能力,而非简单的知识记忆。
  2. 考查综合化,强调“读懂”与“分析”的结合:题目不再是单纯地问“用了什么修辞”或“表达了什么情感”,而是将“理解诗意”作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手法、情感、思想内容的综合分析,学生必须先读懂诗歌,才能答题。
  3. 思辨性增强,注重探究能力:出现了更多“为什么”、“如何理解”、“有何作用”等探究性题目,分析诗歌尾句的“妙处”,需要学生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结构等多个维度进行思考,答案更具开放性和层次性。
  4. 注释成为重要信息:部分试卷开始为诗歌提供简短的注释(如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等),这提示学生要善于利用注释,快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基调,这是“读懂”诗歌的关键一步。
  5. 题型稳定,分值较高:题型基本延续“选择题+简答题”的模式,分值普遍在11分左右,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得分点。

经典真题深度解析:全国卷I《残春旅舍》

这首诗是2025年高考中最受关注、也最具代表性的诗歌鉴赏题,难度适中,但设问巧妙,非常典型。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树头蜂抱花须落,叶底鸟争粉翼鸣。 尘漠漠①烟浦暗,羡他雏鸭傍波行。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来别②月明。

【注】 ①漠漠:弥漫,昏暗的样子。②别:此处指“别时”,即离别之时。

【诗歌逐句翻译与解析】

  • 首联: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

    • 翻译:在暮春时节,旅舍外夜雨初晴,我心中忽然想起了京城长安。
    • 解析:点明了时间(残春)、地点(旅舍)、天气(宿雨晴)和核心情感(忆咸京)。“残春”暗示了诗人身处末路、心绪凄凉;“宿雨晴”既是写景,也暗喻诗人心情略有好转,但转瞬即逝;“恍然”二字生动地写出了诗人身处异乡,思绪万千,不由自主地回想起往昔繁华的京城长安,充满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 颔联:树头蜂抱花须落,叶底鸟争粉翼鸣。

    • 翻译:树头的蜜蜂抱着凋落的花蕊,树下的鸟儿在翠叶中争相鸣叫。
    • 解析:这是全诗最富生命力的一联,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典范,诗人选取了“蜂抱花须”和“鸟争粉翼”两个动态十足、生机勃勃的细节,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这热闹的春景非但没有让诗人感到愉悦,反而反衬出他内心的孤寂与失落,别人在欣赏春光,而他却独自在旅舍中回忆往昔,这种强烈的对比,将诗人的孤独与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 颈联:尘漠漠烟浦暗,羡他雏鸭傍波行。

    • 翻译:眼前的道路上尘土弥漫,水边烟雾笼罩,一片昏暗,我真羡慕那些可以依傍着水波自由自在游荡的小鸭子啊。
    • 解析:视角由近及远,由动(鸟鸣)到静(烟浦),眼前是尘土飞扬、烟雾昏暗的景象,充满了压抑和迷茫。“雏鸭傍波行”象征着自由、无忧无虑的生活,一个“羡”字,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自己身不由己、前途未卜的苦闷,他羡慕的不是鸭子本身,而是鸭子所代表的简单、自由、没有羁绊的状态。
  • 尾联: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来别月明。

    • 翻译:故乡即使没有战乱,也还是会有离别时那轮明亮的月亮在等待着我吧。
    • 解析:这是全诗情感的升华和点睛之笔,诗人将思绪从眼前的旅舍和京城,拉回了更遥远、更温暖的“故园”,他想象着,即便故乡安好,没有战火(“无兵马”),但当他真正归来时,恐怕也早已物是人非,再也见不到当年离别时的亲人了。“别月明”是一个极富情感张力的意象,它既是实景(故乡的月亮),又是虚景(对往昔的追忆),象征着过去的美好与即将到来的永恒的离别,这句诗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无法排遣的乡愁和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无奈与悲凉。

【设问与答案解析】

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 参考答案

    1. 景象:描写了暮春时节,雨后初晴,旅舍周围蜂飞蝶舞、鸟鸣叶底的生机勃勃的景象。(2分)
    2. 作用
      • 以乐景写哀情:用春光的明媚反衬诗人内心的孤寂与伤感。(2分)
      • 为下文抒情做铺垫:眼前的热闹景象勾起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回忆,引出了后文对故乡和身世的深沉感慨。(1分)
  • 解析:这道题是典型的“景物描写作用”题,答题时,首先要准确概括景物特点,然后从“写景”和“抒情”两个角度分析其作用,关键在于识别出“反衬”的手法,即“乐景”与“哀情”的对比。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 参考答案

    1. 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人将思绪拉回故乡,想象着故乡的月亮,表达了浓郁的乡愁。(2分)
    2. 表达了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即便故乡安好,但归去时亲人可能已不在,充满了对世事变迁的无奈与悲凉。(2分)
    3. 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前途未卜的忧愁:结合诗人身逢乱世、颠沛流离的背景,尾联也暗含了对个人命运的担忧。(2分)(此点可根据学生理解酌情给分,答出前两点即可得满分)
  •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诗歌主旨和情感的理解,分析尾联,不能只看字面,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诗人的背景,关键在于理解“别月明”这个意象的深层含义,它不仅仅是月亮,更是过去美好时光的象征,是“别离”的见证,这句诗蕴含的情感是复杂而深沉的,既有乡愁,又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其他代表性试题简析

除了全国卷I,2025年其他卷的诗歌鉴赏题也各有特色:

  1. 全国卷II - 李白《金陵望汉江》

    • 特点:选择了一首气势恢宏的盛唐边塞诗,考查了对诗歌主旨(“盛唐气象”)的理解和对典故(“横江济海”)的分析。
    • 启示:提醒学生不仅要会读婉约的“小我”之诗,也要能读懂雄浑的“大我”之作,把握不同时代的诗歌风貌。
  2. 浙江卷 - 辛弃疾《阮郎归·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 特点:选择了一首宋词,题目中明确给出了“推官”这一身份信息,引导学生结合词人身份和处境(怀才不遇)来理解词中的“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