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心法与灵感
这类名言探讨了创作的本质、灵感的来源以及作者应有的心态。

-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 出处:陆游《文章》
- 释义:好文章仿佛是自然而成的,高明的作者只是在偶然间捕捉到了它,这强调了文学创作的灵感性和“不可言说”的妙处,反对过分雕琢。
-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 释义:当你登山时,情感就完全融入了山川;当你观海时,意念就充满了大海,这说的是“情景交融”,优秀的作者必须全身心投入,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字。
-
为情而造文,为文而造情。
- 出处:挚虞《文章流别论》
- 释义:前者是“因情生文”,因为有真情实感才去写作,这是创作的最高境界;后者是“因文生情”,为了写作而虚构情感,容易显得空洞,这提醒写作者,情感是文章的灵魂。
-
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
- 出处:叶燮《原诗》
- 释义:构思立意时,天马行空,很容易显得新奇;但要用具体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做到准确、精巧,却非常困难,这深刻道出了从“想到”到“写出”的艰难。
-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 出处:范文澜自勉联
- 释义:做学问、搞创作要能耐得住寂寞,下苦功夫;写文章必须有真知灼见,不能言之无物,这是对严谨治文态度的最好诠释。
读书与积累
这类名言强调了读书对于写作者的重要性,以及积累的必要性。
-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出处: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释义:只有广泛阅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写作时才能文思泉涌,如有神助,这是对“输入”与“输出”关系的经典论述。
-
腹有诗书气自华。
- 出处:苏轼《和董传留别》
- 释义: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会光彩照人,读书不仅能提升文笔,更能塑造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出处: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 释义:池塘里的水为何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比喻人的思想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保持活力与清澈,避免僵化。
-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 出处: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
- 释义:在读书上多下功夫,写作时就会感到轻松,强调了充分的阅读积累是高效写作的前提。
文风与境界
这类名言探讨了文章的风格、气韵和追求的境界。
-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 出处: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 释义:像芙蓉花从清水中生长出来一样,文章应追求自然天成的美感,避免过度的华辞丽藻和人工斧凿的痕迹,这是对朴素、真纯文风的赞美。
-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 出处:王安石《题张司业诗》
- 释义:那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作品,往往最见功力;而那些看似一挥而就的佳作,背后其实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辛,这揭示了艺术创作中“大道至简”的规律。
-
句句无余字,篇篇尽密头。
- 出处:周邦彦《片玉词》
- 释义:形容文章语言精炼,没有多余的废话;结构严谨,每一部分都安排得妥帖周密,这是对文章结构和语言锤炼的最高要求之一。
-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 出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含蓄》
- 释义:虽然不直接用一个字来描绘,却把事物的神韵和风采全都表现出来了,这代表了古典文学中“含蓄”的最高境界,即以少胜多,意在言外。
传承与创新
这类名言谈论了如何对待前人的作品以及文学发展的规律。
-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 出处:杜甫《偶题》
- 释义:文章是流传千古的事业,其中的甘苦得失,只有作者自己最清楚,既表达了写作的严肃性,也道出了创作过程中的孤独与自省。
-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 出处:齐白石谈画
- 释义:学习我的精神和方法,你才能有所成就;但如果只是模仿我的外表和形式,那你就会失去生命力,最终走向末路,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所有艺术创作,强调的是神似而非形似,以及创新的重要性。
-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 出处:郑板桥
- 释义:文章要像深秋的树木一样,删去繁杂的枝叶,留下主干,简洁有力;同时又要像早春的花朵一样,标新立异,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新意,这完美概括了文学创作中“简”与“新”两个核心追求。
-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 出处:杜甫《戏为六绝句》
- 释义:不要轻视当代的作家,也要热爱古代的诗人;凡是清新优美的词句,都应该亲近和学习,这体现了文学创作中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希望这份整理能对您有所帮助,这些名言如同灯塔,照亮了无数文学创作者的道路,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