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过,童声朗朗,在中班这个充满奇思妙想的年龄阶段,诗歌朗诵如同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孩子们通往语言美与韵律感的大门,选择合适的诗歌,并引导他们进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是幼儿教育中一项充满艺术性的工作。

经典诗歌的选择:源头活水润童心
为中班幼儿挑选诗歌,首要原则是贴近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那些描绘自然景象、小动物、家庭成员以及日常游戏的短小诗篇,最能引发他们的共鸣。
家喻户晓的《咏鹅》,这首作品相传为唐代诗人骆宾王七岁时所作,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白鹅浮水时的优美姿态和悠然自得的神情。“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一句,色彩对比鲜明,画面感极强,仿佛将一幅生动的池塘嬉鹅图展现在眼前,它的创作背景正是源于孩童对身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天真烂漫的想象,这与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不谋而合,在幼儿园中使用时,教师可以先展示白鹅的图片或视频,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再通过节奏明快的朗诵,引导他们体会诗歌中的色彩美和韵律美。
另一首非常适合的诗歌是《春晓》,这是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诗歌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描绘了春天夜雨过后,清晨鸟语花香的明媚图景,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惜春之情,其创作背景源于诗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细腻感受,对于中班幼儿,我们无需讲解深层的惜春情怀,而是着重引导他们感受“春眠不觉晓”的慵懒、“处处闻啼鸟”的热闹,以及“花落知多少”的想象空间,这首诗是引导幼儿感受四季变化,聆听自然声音的绝佳素材。
现代儿童诗中,如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的《小树谣曲》,语言活泼,充满童趣和动感,也非常适合中班孩子朗诵,这些诗歌,无论是古韵还是新声,都如同一股清澈的源头活水,滋养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朗诵技巧的引导:声情并茂显童趣
选好了诗歌,如何引导孩子们进行生动有趣的朗诵是关键,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正在快速发展,但尚需成人的巧妙引导。
-
节奏与韵律的把握:中国古典诗词本身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以《咏鹅》为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一句,三个“鹅”字叠用,节奏鲜明,教师可以通过拍手、跺脚或使用小铃鼓等打击乐器,帮助孩子们感受诗歌的节拍,像做游戏一样将朗诵进行下去,对于现代儿童诗,同样要找出其内在的节奏,让朗诵变得富有音乐性。
-
语调与情感的表达:引导孩子理解诗歌的基本情感基调是欢快的、宁静的还是好奇的,朗诵《春晓》的“处处闻啼鸟”时,语调可以轻快、上扬,表现出惊喜感;而到了“夜来风雨声”,则可以稍微放慢语速,带着一点点思考和猜想,切忌要求孩子用一成不变、毫无波澜的语调“念”诗,而是要鼓励他们用声音“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
态势语的恰当运用:对于中班幼儿,简单、形象的肢体动作能极大地增强朗诵的表现力,在朗诵《咏鹅》时,可以模仿白鹅弯曲的脖子(“曲项”),划水的脚掌(“拨清波”),在朗诵与春天、小雨相关的诗歌时,可以模仿种子发芽、花朵开放、细雨飘洒的动作,这些态势语不仅能帮助孩子记忆诗歌,更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诗歌的意境中,让朗诵从“口动”升级为“全身动”的体验。
教学活动的设计:寓教于乐启智慧
将诗歌朗诵融入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 情境创设法:利用图片、音乐、布景等创设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情境,在朗诵关于春天的诗歌时,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些柳条、花朵,播放潺潺流水和鸟鸣的音乐,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有感而发。
- 游戏融入法:将朗诵与游戏结合,可以玩“诗歌接龙”,老师说上一句,孩子接下一句;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诵诗歌中的不同元素,如太阳、小雨、小草等,在游戏中反复练习。
- 艺术联动法:鼓励孩子将诗歌画出来,朗诵完《咏鹅》,让孩子们用画笔描绘自己心中的白鹅;学习了关于星星的诗歌,就一起用彩纸撕贴出夜空,诗画结合,将语言美转化为视觉美,深化孩子的理解和感受。
- 家园共育法:鼓励孩子回家做“小老师”,将学会的诗歌朗诵给家人听,这既是一次复习巩固,也能让孩子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让诗歌的魅力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
在幼儿园中班开展诗歌朗诵活动,其核心价值不在于要求孩子背诵多少首诗,也不在于他们的发音多么字正腔圆,真正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个过程,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热爱母语、感受美好的种子,我们是在引导他们用耳朵去倾听语言的韵律,用心灵去感受文字的情感,用整个身体去表达对世界的好奇,当孩子们能够用稚嫩而真诚的声音,快乐地演绎一首小诗时,他们所获得的,是远比一项技能更为宝贵的——对美的初步感知力和一份敢于表达的自信,这份收获,将如春风化雨,默默滋养他们未来的成长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