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诗歌文明如何伴我行?新时代传承有何新解?

诗歌文明伴我行

时光是一条无声的河,我们都是河中的旅人,在这趟名为“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我们或许会遇到喧嚣的市井,或许会跋涉于寂寥的荒野,但总有一些声音,如不灭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于我而言,这声音,便是诗歌,它是一座流动的文明灯塔,无声地伴我行,贯穿了我的岁月。

诗歌文明如何伴我行?新时代传承有何新解?-图1

童年,它是摇篮里的歌谣,是懵懂初识的启蒙。

记忆的起点,总是与那些简单的韵脚相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当父亲用温厚的声音念出这十个字时,我仿佛第一次触摸到了语言的魔力,那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幅流动的画,一轮悬于千古的明月,清辉洒落,也洒进了我童年的梦乡,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童趣,到“粒粒皆辛苦”的教诲,诗歌以一种最温柔、最质朴的方式,为我打开了认知世界的大门,它告诉我,风是“解落三秋叶”的精灵,雨是“润物细无声”的甘霖,爱是“慈母手中线”的牵挂,那时的诗歌,是母亲哼唱的摇篮曲,是启蒙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粉笔字,它像空气和水一样,自然而然地融入我的生命,奠定了最初的文明底色。

少年,它是案头的青灯,是青春迷茫的慰藉。

当青春的潮汐汹涌而至,我们开始面对世界的复杂与内心的波澜,学业的压力、成长的烦恼、对未来的憧憬与迷惘,如影随形,在那个书声琅琅的年纪,我常常在深夜的书桌前,与诗歌为伴,读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股豪迈之气瞬间冲垮了自卑的堤坝;读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有的离愁别绪仿佛都找到了温柔的归宿;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则让我窥见了超越个人悲喜的博大胸怀。

诗歌不再是简单的歌谣,它成了我的知己,我的导师,在我失意时,它给我力量;在我骄傲时,它让我谦卑;在我孤独时,它给我整个宇宙,它教会我用更开阔的视角看待眼前的得失,用更坚韧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这时的诗歌,是案头那一盏不灭的灯,在青春的迷雾中,为我指引着方向,让我在文明的星空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坐标。

成年,它是山间的清泉,是世事洞明的哲思。

步入社会,我们行色匆匆,被现实的洪流裹挟,诗歌,似乎成了遥远的奢侈品,当我们在钢筋水泥的森林中感到疲惫,在人际关系的复杂中感到困惑时,诗歌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叩响我们的心门。

或许是某个加班的深夜,偶然抬头望见窗外的一轮圆月,心中会自然涌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感慨;或许是历经一番拼搏后,站在山顶,看到壮阔的河山,会顿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诗歌不再是需要刻意背诵的篇章,它化作了我们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它让我们在忙碌中学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在浮躁中保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它像一股山间的清泉,洗去我们满身的尘埃,让我们在纷繁的世事中,依然能保持一份内心的澄澈与安宁。

我依然在行走,诗歌,这位古老而永恒的旅伴,也依然在我身边,它不再是外部的灌输,而是内化为我的呼吸与心跳,它让我明白,文明并非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冰冷展品,而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精神基因,诗歌,就是这基因最优美、最生动的表达。

它伴我行,从牙牙学语到鬓染微霜,从懵懂少年到成熟中年,它让我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拥有一片可以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它让我在纷繁的世界中,始终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前路漫漫,或许依旧有风雨,有荆棘,但我知道,只要诗歌文明伴我行,我的行囊就永远不会空,我的心中就永远有一片星辰大海。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