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今年端午诗歌,哪些新创作最应景?

端午节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文化内涵的节日,其诗歌源远流长,主题多围绕纪念屈原、龙舟竞渡、品尝粽子、避邪祈福等展开。

今年端午诗歌,哪些新创作最应景?-图1

以下为您精选了从古至今关于端午节的经典诗歌,并附上解读,希望能带您领略其中的端午风情。


古典诗词篇

纪念屈原的千古绝唱

《离骚》(节选) 作者:屈原(战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解读】 这首诗虽非端午应景之作,却是端午节的灵魂,屈原的忧国忧民、坚守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正是端午节的核心内涵,后世所有关于端午的诗歌,几乎都与他和他的《离骚》有关。


《端午》 作者:文天祥(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闽海。

【解读】 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端午时节感怀先贤屈原,也抒发了自己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屈原相连,表达了即使身处异地、容颜已改,那颗赤诚的丹心也从未改变的志向。


描绘端午民俗的生动画卷

《乙卯重五诗》 作者:陆游(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解读】 这首诗是描绘端午民俗的“生活小品”,诗人写出了端午节的典型景象:盛开的石榴花、包成两个角的粽子、戴在头上的艾草,人们储备药材、在身上点雄黄酒以驱邪避疫,日落后,一天的忙碌结束,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轻松地笑着,享受节日的晚餐,画面感极强,充满了生活气息。


《竞渡诗》 作者:张建封(唐)

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 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

【解读】 这首诗直指竞渡(赛龙舟)的起源——为了纪念投汨罗江的屈原,诗人认为,这种热闹的龙舟赛,正是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无限哀思和敬意,甚至可以说,屈原所承受的痛苦,远比这激烈的竞渡要深重得多,诗歌情感沉郁,充满了对先贤的深切同情。


《和端午》 作者:张耒(宋)

小团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儿和。 虽无千岁仙生命,玉脍丝堆座侧多。

【解读】 这首诗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写屈原,不写龙舟,而是专注于美食——粽子,诗中细致地描绘了粽子的制作和形态:用糖浸过的小糯米团,包裹着松子,晶莹剔透,像角一样,虽然它没有带来千年的长寿,但旁边堆满了像玉一样洁白、丝一样细切的鱼肉(玉脍),同样是人间至味,全诗充满了对美食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抒发个人感怀的思乡之作

《端午即事》 作者:文天祥(宋)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闽海。

【解读】 这首诗与前面提到的《端午》是同一首,但在这里我们侧重于它的思乡和怀人主题,在端午这个本应与亲友团聚的日子里,诗人收到艾草,却见不到故人,新朋友又远在万里之外,他只能遥想三湘大地(屈原沉江之处),却因闽海相隔而无法前往,诗歌将个人身世之感与对先贤的追思融为一体,情感真挚而深沉。


现代诗歌篇

现代诗歌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对传统节日的现代解读。

《在山的那边》 作者:海子(节选)

…… 我要远去,我要远去 去寻找那一片海 那一片蓝色的海 那里有龙舟,有歌声 有你,有我 有我们共同的梦 在五月五日的清晨

【解读】 海子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他将端午的龙舟竞渡想象成一场通往梦想之海的远航,五月五日,不仅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更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出发的清晨,象征着对理想和远方的追寻。


《端午,或者怀念》 作者:佚名(现代仿作)

艾草的清香,在门楣上飘荡 江水呜咽,诉说千年的悲伤 一枚粽子,裹着糯米的甜香 也裹着,一个不死的梦想 龙舟破浪,是民族的脉搏在激荡 每一次挥桨,都向着那片清澈的月光 纪念,不只是为了回望 更是为了,将那份风骨融入血脉的滚烫

【解读】 这首现代诗用简洁而富有意象的语言,串联起了端午的各个元素:艾草、江水、粽子、龙舟,它不仅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更点出了端午节在当代的意义——纪念是为了传承,将屈原的“风骨”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


端午节的诗歌,从屈原的《离骚》发端,历经唐宋文人的吟咏,再到现代诗人的新解,其情感内核始终围绕着“纪念”“传承”

  • 古典诗歌多侧重于描摹民俗感怀先贤抒发个人情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 现代诗歌则更注重个人感受时代精神,语言自由,情感直接。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诗歌都共同构筑了端午节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在品味粽子的香甜、观看龙舟的竞渡时,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个节日背后,那份跨越千年的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