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这句诗妙在何处?

赏句题的核心是什么?

赏句题,顾名思义,就是要求你“赏析一句话”,这里的“赏析”包含两个层面:

这句诗妙在何处?-图1

  1. :分析,这句话用了什么技巧?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深层含义?
  2. :欣赏,这句话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它对全诗的情感表达、结构布局或主旨深化起到了什么作用?

赏句 = 析技巧 + 析意境 + 析情感 + 析作用


答题“万能”框架(四步法)

无论遇到哪一句诗,都可以尝试用以下四个步骤来构建你的答案,这个框架清晰、全面,能帮助你拿到大部分分数。

第一步:点明手法(是什么)

  • 做什么:直接指出该句诗运用了哪些主要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 常用手法
    •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
    • 表现手法:衬托(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用典、联想、想象、白描、细节描写等。
  • 答题句式:该句主要运用了……的修辞/表现手法。

第二步:分析内容(写什么)

  • 做什么:解释诗句的字面意思,并分析其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或场景,这是对诗句内容的还原和解读。
  • 答题句式:这句诗的意思是……,它描绘了一幅……的画面/场景。“XX”一词用得极妙,写出了……。

第三步:阐明意境与情感(为什么好)

  • 做什么:分析诗句通过上述手法和内容,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意境),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赏析的核心。
  • 常用意境词: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清新自然、朦胧迷离等。
  • 常用情感词:喜悦、悲凉、愁苦、孤独、豪迈、闲适、思念、爱国等。
  • 答题句式:诗人通过……的描写,营造出……的意境,表达了……的情感。

第四步:点明作用(有何用)

  • 做什么:分析该句在全诗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如何服务于全诗的主旨、结构或情感?
  • 作用角度
    • 结构上:是统领全诗、奠定基调,还是承上启下、总结全诗?
    • 内容/主旨上:是深化主旨、点明中心,还是侧面烘托、突出主题?
    • 情感上: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含蓄地表达?
  • 答题句式:这句诗在全诗中起到了……的作用,使……,从而更好地突出了……的主题。

经典示例解析

我们以王维《山居秋暝》中的名句为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问题】请赏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一联。

【参考答案】

(第一步:点明手法) 这一联诗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和白描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一幅清新、幽静的秋夜山景图。

(第二步:分析内容) 诗句的意思是,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的缝隙,斑驳地洒落在地上;清澈的泉水在布满青苔的石头上潺潺流淌,一个“照”字,写出了月光的静谧与明亮;一个“流”字,则写出了泉水的动态与生机。

(第三步:阐明意境与情感) 诗人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空明、宁静、幽深的意境,这里有静(明月、松林、山石),也有动(清泉),动静相宜,和谐共生,完美地展现了山居生活的闲适与恬静,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这种远离尘嚣、寄情山水的隐逸生活的喜爱与陶醉之情

(第四步:点明作用) 这一联是全诗的“诗眼”,它不仅完美地呼应了题目中的“秋暝”,更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奠定了全诗空灵淡远的基调,它通过描绘景物的宁静美好,反衬出诗人对官场喧嚣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而深化了全诗寄情山水、高洁脱俗的主旨。


专项练习(附思路解析)

【练习一】

李白《早发白帝城》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问题】请赏析“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两句。

【思路解析】

  1. 手法:视听结合(视觉“轻舟”、听觉“猿声”)、以动衬静(猿声的“动”反衬出江流的“动”,实则烘托出船行之快)、夸张(“万重山”)。
  2. 描绘了船行三峡时,耳边是连绵不断的猿啼,眼前是飞速掠过的重重山峦。
  3. 意境与情感:意境是雄奇壮阔、行色匆匆的,情感是轻快、畅快的,诗人遇赦东归,心情极度舒畅,猿啼非但不悲,反而成了旅途的背景音,船速之快更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与急切。
  4. 作用:这两句是全诗情感的高潮,它通过极富动感的景物描写,将诗人遇赦后那种“一日千里”的畅快淋漓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全诗豪放风格的集中体现。

【练习二】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问题】请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两句。

【思路解析】

  1. 手法:借景抒情(以景衬情)、白描。
  2. 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夕阳西沉,游子孤身一人远在天涯的凄凉画面。
  3. 意境与情感:意境是萧瑟、凄凉、昏暗的,情感是悲戚、孤独、思乡的。“夕阳西下”不仅是时间、景象的描写,更是人生暮年、前途无望的象征。“断肠人”二字直接抒发了内心的极度悲痛。
  4. 作用:这是全曲的点睛之笔,它将前面所有意象(枯藤、老树、昏鸦等)的悲凉色彩推向顶点,点明了“秋思”的主题,使全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极具感染力。

总结与提醒

  1. 术语要准确:分清“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不要混淆。
  2. 分析要具体:不要只说“用了比喻”,要指出“把什么比作什么,好在哪里”。
  3. 情感要结合全诗:句子的情感往往与全诗的主旨紧密相关,要联系诗人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4. 语言要流畅:将四个步骤用流畅的语言组织起来,形成一段完整的文字,而不是生硬地分点作答。
  5. 多读多练:这是提高赏句能力的根本,多读经典诗歌,尝试自己分析,再对照优秀的赏析文章,久而久之,语感自然就来了。

希望这份详细的指南能帮助你更好地应对诗歌赏句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