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建安诗歌如何体现时代风骨与文学革新?

“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年-220年),但“建安诗歌”作为一个文学史概念,其时间范围通常被扩展到整个汉末魏初,即从汉末的战乱时期,直到曹丕称帝建立魏国(公元220年)前后约三四十年。

建安诗歌如何体现时代风骨与文学革新?-图1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诗歌从汉乐府的质朴、铺陈,转向了文人化、个性化的创作,充满了慷慨悲凉、建功立业的雄心与人生苦短的感慨,后世称之为“建安风骨”。


建安诗歌的时代背景与核心特征

时代背景:

  1. 社会动荡:东汉末年,政治腐败,黄巾起义,军阀混战,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
  2. 思想解放:汉代独尊的儒学思想衰落,玄学、道教的兴起,使得文人思想更加自由、个性得以舒展。
  3. 文人集团: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核心的文人集团聚集在曹操父子的周围,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文人创作群体。

核心特征:

  1. 慷慨悲凉:诗歌中充满了对乱世的悲叹、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情感深沉而强烈。
  2. 建功立业:诗人普遍渴望建功立业,拯救天下,这种豪情壮志是建安诗歌最鲜明的底色。
  3. 个性鲜明:三曹七子各具风格,曹操的雄浑、曹植的华美、王粲的沉郁、刘桢的刚劲,都展现了独特的个人魅力。
  4. 五言诗的成熟:五言诗在建安时期发展至巅峰,取代了四言诗成为主流,并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五言诗总集——《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其作者多属汉末,可视为建安诗风的先声)。

建安诗歌代表诗人及其作品

建安诗坛的核心是“三曹”和“七子”,此外还有女诗人蔡琰(蔡文姬)等重要人物。

(一)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 (155-220)

  • 风格:沉雄、悲凉、古朴、直率,他的诗是其政治生涯和军事活动的写照,气魄宏大,充满霸气与豪情。

  • 代表作

    •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 赏析:此诗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以及求贤若渴、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情感跌宕起伏,语言质朴有力,是建安风骨的典范。
    •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不服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赏析: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通过描绘大海的壮阔景象,展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征服天下的雄心。

曹丕 (187-226)

  • 风格:清丽、婉约、细腻,作为文人皇帝,他的诗更侧重于个人情感,尤其是男女爱情和离愁别绪,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 代表作

    • 《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 赏析: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细腻地描绘了一位女子在秋夜对远方丈夫的思念,情景交融,语言优美,音韵和谐,是七言诗的开山之作。
    • 《善哉行》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妙舞飞声,朱唇皓齿。 ……

      • 赏析:此诗对歌舞女子的描写极为生动传神,展现了曹丕诗歌华丽、精致的一面。

曹植 (192-232)

  • 风格:词采华茂、骨气奇高、善用比兴,被誉为“建安之杰”,其诗歌艺术成就最高,前期意气风发,后期则多抒发政治失意和苦闷。

  • 代表作

    •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 赏析: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英勇报国的游侠形象,充满了青春的激情和建功立业的渴望,是曹植前期的代表作。
    • 《赠白马王彪》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 ……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 赏析:此诗是曹植后期名作,因与白马王曹彪同路被封,不得同行而作,诗中抒发了对同胞兄弟的深情、对权臣的愤懑以及对自身遭遇的悲叹,情感沉郁顿挫,结构宏大。
    • 《洛神赋》(并序)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 赏析:虽为“赋”,但其开篇的诗歌部分千古传诵,用极尽华美的辞藻描绘了洛水女神的绝世风采,想象瑰丽,代表了曹植诗歌的最高艺术成就。

(二)建安七子

王粲 (177-217)

  • 风格:沉郁悲凉,最能体现“建安风骨”。
  • 代表作:《七哀诗》三首(其一)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