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词好句网

如何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这本教材(通常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选修教材)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提升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它通常分为两大板块:诗歌散文,每一部分都精选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

如何欣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图1

下面,我将为你提供一个全面的结构化解读,包括教材的整体结构、各单元的核心主题、代表作品赏析以及学习方法。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诗歌欣赏

诗歌部分通常按照诗歌发展的脉络和体裁进行编排,让学生能清晰地看到中国诗歌的演变轨迹。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这是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强调要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去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 核心思想:“以意逆志”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
  • 代表作品赏析:
    • 《诗经·氓》
      • 背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源头,这首诗是一位被丈夫抛弃的女子的自述。
      • 赏析要点
        • 叙事结构:全诗以女子的口吻,回忆了从恋爱、结婚、婚后辛劳到被遗弃的全过程,结构清晰,情感真挚。
        • 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对爱情忠贞,但最终被负心汉抛弃的悲剧女性形象,她的情感从“抱布贸丝”的羞涩热恋,到“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沉痛反思,极具感染力。
        • 艺术手法:赋、比、手法的运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青春美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年华老去、容颜憔悴,对比手法(婚前与婚后、誓言与现实)的运用,增强了悲剧色彩。
    • 《离骚》(节选)
      • 背景:战国时期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浪漫主义源头。
      • 赏析要点
        • “香草美人”的象征:诗中用“香草”(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比喻高洁的品德和美好的理想;用“美人”(楚王)比喻君王,这种象征手法影响深远。
        • 诗人的精神世界:展现了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九死不悔的崇高人格,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体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
        • 浪漫主义色彩:瑰丽的想象(驾龙乘凤、神游天际)、奇特的比喻,构成了雄奇壮丽的艺术境界。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强调通过诗歌描绘的景象(意象、意境),进入诗人创设的艺术境界,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 核心思想:抓住景物特征,想象画面,感受氛围,进而理解诗人寓于景中的情。
  • 代表作品赏析:
    • 《蜀道难》
      • 背景:唐代李白的名篇,乐府旧题。
      • 赏析要点
        • 雄奇险峻的意境:诗人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神话(“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细节描写(“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等手法,极力渲染蜀道的险峻、高危和雄奇,创造出令人心惊胆战的意境。
        • 奔放的情感:全诗情感跌宕起伏,时而惊叹,时而忧虑,时而劝诫,将山川的险要与仕途的艰险、人生的感慨融为一体,体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
    • 《登高》
      • 背景:唐代杜甫晚年作品,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 赏析要点
        • 情景交融的典范:诗的前四句写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四句对仗工整,意境开阔而又苍凉,将秋日登高的所见所闻描绘得淋漓尽致,奠定了全诗沉郁顿挫的基调。
        • 深沉的家国之思:后四句抒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由景生情,将个人的身世飘零(万里作客、多病登台)与国家的动荡(艰难苦恨)紧密结合,情感沉痛而博大,体现了杜甫“诗圣”的情怀。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强调从诗歌的声律、节奏、韵脚入手,感受音乐美,并通过诵读来体会诗歌的韵味和情感。

  • 核心思想:声音是诗歌情感的外化,通过诵读,感受平仄、押韵、节奏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 代表作品赏析:
    • 《将进酒》
      • 背景:李白又一名篇,体现其狂放不羁的性格。
      • 赏析要点
        • 气势磅礴的节奏:全诗以“君不见”开头,气势非凡,长短句交错,一气呵成,如黄河之水奔流不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等句,充满自信与豪情。
        • 诵读体验:诵读时,要读出那种酣畅淋漓、借酒抒怀的狂放感,诗中的“君不见”反复出现,增强了呼唤和感叹的语气;“将进酒,杯莫停”则带有劝酒和催促的急促感,声音本身就是情感的一部分。
    • 《琵琶行》(并序)
      • 背景:唐代白居易的叙事长诗。
      • 赏析要点
        • 音乐描写的绝唱:诗人用大量精妙的比喻来描绘琵琶声,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些比喻将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有声、有色、有情的具体形象,极富感染力。
        • 声情并茂的结构:诗歌先写景(“浔阳江头夜送客”),再写乐声(“转轴拨弦三两声”),然后写身世(“我闻琵琶已叹息”),最后写共鸣(“座中泣下谁最多”),音乐的起伏与诗人情感的变化完美同步,诵读时仿佛能听到那如泣如诉的琵琶声。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散文欣赏

散文部分则按照散文的体裁和功能进行编排,展现了中国散文从先秦到唐宋的辉煌成就。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强调优秀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有一条内在的气脉(思想情感、逻辑线索)贯穿始终。

  • 核心思想:把握文章的“神”,即中心思想和情感线索,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这个“神”来组织材料和安排结构的。
  • 代表作品赏析:
    • 《兰亭集序》
      • 背景:东晋王羲之的名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 赏析要点
        • 情感的起伏变化:文章以“乐”起笔(“信可乐也”),描绘了兰亭集会的美景、雅事和乐事,然后笔锋一转,转入“悲”(“不知老之将至”),感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生死难测,由“悲”生“感”,提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的哲理,超越了个人感伤,具有普遍性。
        • 线索清晰:全文由“乐”到“悲”再到“感”,情感线索清晰,结构严谨,体现了“气脉中贯”的特点。
    • 《赤壁赋》
      • 背景:宋代苏轼的代表作,是“文赋”的典范。
      • 赏析要点
        • 主客问答的结构:文章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客人的“悲”(“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与主人的“喜”(“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形成对比和辩论,最终阐发了“变”与“不变”的哲理,体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 情景理的融合:文章将赤壁的月夜美景(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