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以其独特的诗、书、画三绝而闻名于世,他的诗歌风格与其人一样,不拘一格,充满了“怪”趣和真性情,是清代文学中一道别具一格的风景线。

郑板桥诗歌的总体风格与特点
郑板桥的诗歌最核心的特点是“真”与“怪”,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
直抒胸臆,真情流露: 郑板桥的诗歌不作无病呻吟,他写的是自己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无论是写民生疾苦,还是抒发个人情怀,都充满了不加掩饰的真情实感,他反对当时诗坛上流行的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主张“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
-
语言通俗,明白晓畅: 他的诗歌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文人的雅致,又吸收了大量民间口语、俚语,读起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如同与人面对面交谈,这种“俗”中见雅的风格,在当时独树一帜。
-
立意新颖,构思巧妙: 他的诗歌常常能从寻常事物中发现不寻常的意趣,构思新颖,充满奇思妙想,他擅长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这正是“扬州八怪”中“怪”的体现。
-
关心民瘼,富有同情心: 郑板桥曾长期担任县令,对底层百姓的疾苦有切身体会,他的诗歌中有很多篇章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贪官污吏的愤慨,具有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
禅意与哲理的融合: 晚年信佛的郑板桥,其诗歌中也融入了禅宗思想,他善于从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中感悟人生哲理,诗歌中常常带有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宁静的意味。
代表作品赏析
郑板桥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也有抒发个人情怀的,还有咏物言志的,以下几首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又名《墨竹图题诗》)
这是他最著名的诗之一,充分体现了他心系百姓的情怀。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赏析】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山东潍县担任县令时所作,当时他正在官署的房中休息,听到窗外风吹竹叶发出“萧萧”的声音,立刻联想到这是民间百姓痛苦的呻吟声。
- 前两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由景生情,将自然之声与人间之痛巧妙地联系起来,想象奇特而深刻,体现了诗人与百姓心心相印的博大胸怀。
- 后两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表明自己的身份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官,但百姓生活中哪怕是最细微的疾苦(一枝一叶),都牵动着他的心,这两句诗掷地有声,成为后世为官者的座右铭,彰显了强烈的民本思想。
《竹石》
这首诗是郑板桥咏物诗的典范,通过咏竹来言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 这首诗表面上是赞美岩竹,实际上是诗人自身人格和精神的写照。
- 前两句:描绘了竹子生长环境的恶劣(“破岩中”)和生命力的顽强(“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将竹子扎根岩缝、坚韧不拔的姿态写得活灵活现。
- 后两句:进一步升华主题,写竹子面对各种磨难(“千磨万击”)和狂风(“东西南北风”)时,依然坚韧不拔、傲然挺立,这不仅是写竹,更是诗人自己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的宣言。
《题画竹》
这首诗同样以竹为题,但意境更为洒脱,体现了他的艺术主张。
两枝修竹出重霄,几叶新篁倒挂梢。 本是同根复同气,有何卑下有何高!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子的形态,表达了一种平等、自然、不慕名利的人生观。
- 前两句:画面感极强,画中两根高耸入云的竹子,几片新生的竹叶倒挂在梢头,构图错落有致,充满生机。
- 后两句:诗人由画及理,发出感慨:这些竹子本是同根所生,气息相通,有什么卑贱,又有什么高贵呢?这既是对画中竹子形态的解读,也是对当时社会等级观念的巧妙反驳,他认为万物本应平等,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充满了朴素的平等思想和道家顺应自然的精神。
《渔家》
这首诗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图景,反映了他的隐逸之趣。
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放归船。 拔来湿苇烧难着,晒在垂杨古岸边。
【赏析】 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生活气息。
- 全诗:用白描的手法,记录了一位渔夫一天的生活:卖鱼、买米、做饭、回家、烧火、晒柴,整个过程写得朴实无华,却真实动人。
- 意境:诗人选取了“湿苇难烧”这样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小插曲,和“垂杨古岸”这样一个宁静优美的背景,共同构成了一幅安详、自足的田园画卷,这体现了郑板桥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也反映了他对民间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厚感情。
郑板桥的诗歌,是他“怪”人“怪”格的直接体现,他以真情为骨,以俗语为肉,以奇思为魂,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板桥体”诗歌,他的作品既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怀,如《潍县署中画竹》;也有对个人品格的坚定坚守,如《竹石》;更有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如《题画竹》和《渔家》。
读郑板桥的诗,就像在和一个率真、幽默、有血有肉的朋友交谈,他能让你在欢笑中思考,在平淡中见深情,是清代诗歌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